正文 第1章 總序(1 / 1)

徐俊西

思和有一天突然打電話告訴我,說他已得某企業家朋友的一筆讚助,準備建立基金出一套青年文藝批評家叢書,並要我寫篇短序。高興之餘,隻得從命。

據雲,他們編輯《“火鳳凰”新批評文叢》的宗旨有二: 一曰在“滔滔的商海之上”,建立一片文學批評的“綠洲”;一曰在“文壇空氣普遍沉悶的狀況下”,弘揚當代知識分子的“人文精神”。這無論從哪一點來說,他和他的朋友們的這種真誠和抱負,都是值得尊重和讚賞的。

首先,在當前經濟大潮的衝擊下,人文科學確是首當其衝的。所謂文人下海,學術消沉,大腕橫行,士將不士,著實引起人們普遍的不安和憂慮。然而仔細一想,事情也並非果真這樣糟。從大處著眼或長遠一點看,經濟搞上去了,文化遲早也一定會上去的。就譬如“火鳳凰”這套叢書的出版,如果沒有經濟大潮,就沒有那麼多的企業家;沒有那麼多的企業家,哪有人出錢讚助出版。所以我總覺得,當前的文人學士對於剛剛出現的市場經濟中那些不利於精神文明建設的現象也不要過於大驚小怪。這裏除了加強自身的修養,做到“坐懷不亂”外,還要以一種“風物長宜放眼量”的寬鬆心態來看取繁華人生,相信在商海的沉浮中能夠到達彼岸的除了物質文明之外,也必定會有人類的精神文明,重要的是我們大家要下定決心,采取種種有效的方式遊過去。

其次,所謂弘揚人文精神的問題,要言之,就是要弘揚人們在研究人文科學中長期形成的那種追求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的睿智的科學態度和崇高的獻身精神。大家知道,從真正宏觀的、發展的觀點來看,當今世界人類的生存狀態和價值實現還仍處在極不完善的初始階段,正像恩格斯所說,若幹年後,我們的後人指出我們的錯誤一定會比我們指出前人的錯誤更多得多。因此,對於研究人文科學的人來說,實在是任重而道遠,如果沒有一種堅韌不拔的治學精神,是很難勝任的。而且不僅如此,由於他們始終把自己研究的坐標定位於人類價值的最終實現上,因而在任何社會製度下都要以批判的和超越的目光來審視現實,構想未來已成為他們的思維定勢和理論特征。不言而喻,這種定勢和特征在“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現實生活中所需要的自知之明和社會寬容將是何等的重要和突出!別的姑且勿論,就以這套旨在“發揚上海地區文學批評優勢”的叢書來說,作者們所崇尚的新批評的美學觀和方法論在我國當今的文壇上究竟能獲得多少知音就很難逆料,更不用說要得到其他各界人等的認同和接受了。但是不管怎樣,在當前日現荒疏和浮躁的文藝批評領域裏,有一群甘於寂寞的青年學子堅守崗位,不憚馳驅,並大有篳路藍縷,繼往開來的氣度,這就不能不說是難能可貴了。

以上就是我由這套叢書所引發的一點感想和議論,言不及義,是謂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