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白雪還是離開了馬迦獅群,離開了豐饒的家園。
白雪愛它的幼崽,比任何一個母親都愛,白雪的這種愛不是一個正常的獅子母親所能理解的。
可是,它的金球、黃球長大後,要過一頭正常獅子的生活,要融到夥伴們中去,要學習狩獵的技巧。所有這些,白雪都給不了它的孩子們,因為它長著一身耀眼的白色皮毛,隻會給它們帶來災難,特別是在旱季金色的大草原上。而這一切,金耳會給它們。
在白雪受傷的這些日子裏,金耳不但喂養、保護著金球和黃球,還陪它們玩耍嬉戲,讓金球和黃球感受到了一個母親的溫暖。金球和黃球不再像胡狼一樣懦弱,開始顯露出獅子尊貴而勇敢的本性。
白雪曆經千辛萬苦回到馬迦獅群,在它的金球和黃球不到三個月大的時候,又開始了獨自流浪的生活。白雪離開獅群,是為了金球和黃球能像真正的獅子那樣長大,是為了整個馬迦獅群發展壯大。
誰能理解一顆獅子的心?
自然博物館
獅子
拉丁文學名:Panthera leo
分類:哺乳綱 食肉目 貓科
獅子與老虎同為貓科中最大的動物,威風凜凜,居於非洲及印度的一部分地區。獅子被稱為萬獸之王、草原霸主,是貓科動物中唯一群居生活的動物。
雌獅經過三個半月的孕期,會在灌木叢中或其他隱蔽地點生下幼崽,一次可產下2~5隻仔。初生的小獅子隻有1.4千克重,幾乎無法爬行,非常無助。出生10~15天後,它們會睜開眼睛,藍灰色的眼珠將在幾個月內逐漸變成黃色。大約10周大時,小獅子由媽媽帶著返回獅群,加入獅群與兄弟姐妹一同生活。
獅群中的小獅子通常同時出生,它們一起長大,互相玩耍,磨煉勇氣,從毫無攻擊性的遊戲中學習捕獵技巧。1歲時,小獅子便隨母親出獵,觀察捕食技巧。
小獅子出生時,毛呈淺黃褐色,帶棕黑色斑點。毛皮顏色隨年齡增長漸趨一致,然後披上金黃的美麗色澤,因與草原旱季高大的幹草顏色相近,所以保護色效果極佳。
雄獅和雌獅的體形、重量都不同。雄性體長2.6~3.3米,重150~250千克,比雌性既重且大20%~50%。雌獅沒有獅鬃,雄獅獅鬃龐大厚實,外表特征非常明顯。
同一個獅群的雄獅和雌獅權力平等,它們以緊密的聯係為基礎共同生活。獅群關係可保持數年。雌獅通常終生留在同一獅群中,身份由女兒升級為母親,負責捕獵並共同撫養小獅子。雄獅擔負著監視獅群、保護領地的重大責任。但雄獅不是獅群的永久成員。
80%~90%的捕獵行為由雌獅負責。地形、喜好、獵物的反擊方式都影響著雄獅和雌獅的捕獵技巧。雄獅一般在清晨、黃昏、深夜時出獵。它們潛藏在高高的草叢後麵,等待前來低頭吃草的動物。等到獵物離它30米左右時,它會迅速出擊,將獵物撲倒在地。幾分鍾之內,獵物因食道氣管被咬斷而喪命。雌獅捕獵時,會持續咬住獵物的口鼻部,使它窒息。雌獅多是群體捕獵,用圍堵逼近的策略。
獅子特別適應露天捕捉大型哺乳動物,這要歸因於它們良好的合作。雖然如此,它們獵食仍然不易,成功概率不高,差不多隻有25%。
獅群的捕食對象範圍很廣,常捕殺非洲野水牛、瞪羚、長頸鹿,但它們更願意獵食體形中等偏上的有蹄類動物,比如斑馬、黑斑羚,以及其他種類的羚羊。有時候獅子還會打打疣豬和鴕鳥的主意。
一般來說,獵來食物後,獅群的全體成員都可分享。但食物的分配有著嚴格的、近乎殘酷的等級規定。首先享用獵物的是群體中的雄獅,接下來吃食的是群體中的成年雌獅和小獅子。
白獅子往往由毛色正常的黃色雌獅所生,是非洲獅基因遺傳變異的結果。科學研究表明,白獅可能是一種遠古的獅子亞種,生活在北極等較為寒冷、被冰雪覆蓋的野生環境中,白色是當時生活環境較為有利的保護色。後經生物演化,這一亞種逐漸消失,但白色毛色的基因仍存在於現今少數黃色非洲獅的體內。
由於現存的獅子多生活在非洲稀樹草原上,草原大部分時間是金黃色的,非洲獅中白獅子的雪白皮毛在野外環境中較為顯眼,隱蔽性差,致使白獅子存活率低,捕食成功率低,生存較為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