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後記(1 / 1)

呈現在讀者麵前的校本教材《鄉韻沃土——彭陽》,是彭陽第一中學地理組的老師們幾年來集體智慧的結晶,是繼《彭陽地理》之後的第二部地理校本教材。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校本教材建設既是目標,更是手段;既是結果,更是過程;既是意識,更是實踐。校本教材開發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學生、教師和學校的個性化發展需求。校本教材建設的目標和領域在確定後具有相對穩定性,但其結構和具體內容應是“流動的春水”,必須不斷地貼近社會、貼近學校、貼近師生。校本教材建設是一個民主、開放、成長的過程,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又能生機無限的校本教材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在《彭陽地理》之後,緊跟社會發展的步伐,我們又編寫了《鄉韻沃土——彭陽》。

校本教材的開發過程實質上是在教師之間、師生之間進行互動,不斷將課本上的課程轉化為“教師理解的課程”和“學生經驗的課程”,並使兩者逐步融合。在此校本教材開發過程中,由於參與主體多元,因而更貼近學校實際和地方特色、尊重師生獨特性和差異性。

校本教材是以學校為平台的,但“校本教材建設絕不是學校自我封閉、學校乃至地方間相互割據的手段”,而應成為一個開放民主的決策過程。校本教材建設從理論上講,應該努力成為課程專家、教師、學生以及家長和社區人士共同參與的過程。當前很多地區和學校在校本教材建設過程中出現的缺失,本質上是開發主體,尤其是教師和學生主體性的缺失。此次編寫的校本教材《鄉韻沃土——彭陽》盡量克服以上弊端,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突出了地域特色。

本書由楊存政任主編,高科構思、草擬提綱,祁繼章、胡乃霞統編,執筆人員分工如下:第一章馬興榮、祁芳霞;第二章高科、胡乃霞;第三章楊國賢、常燕燕;第四章祁繼章、馬玉紅、劉宏;第五章高科、胡乃霞。

由於客觀原因,書中可能存在許多不妥和疏漏之處,敬請各位讀者斧正、賜教,我們將不勝感激。

編者

2014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