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瓔珞寶塔
瓔珞寶塔位於彭陽縣城東北約50千米處的馮莊鄉小灣村牛灣組,該塔始建於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塔為仿木結構七層八角樓閣式空心磚塔建築,塔高20米,塔基呈八角形,塔身第一層略高,每麵邊長1.6米,每層以疊澀磚出簷,每麵正中及轉角處飾以磚雕一鬥三升鬥拱。塔身第二層背壁正中嵌有一長0.9米、寬0.45米的長方形石匾,中間雙陰線刻橫書“瓔珞寶塔”四個大字,右豎刻“發心功德主張侃高氏”,左刻“嘉靖三十年二月初一立”。
瓔珞寶塔是寧夏南部山區現存的唯一一座確有紀年的明代古塔,有較高的曆史、科學、藝術價值,它為研究明代儒、釋、道三教在我國西北地區的融合滲透及其演變情況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白馬廟
長城塬上有個古老的傳說,千百年來被人們議論紛紛相傳。傳說秦始皇強征民夫修長城,民夫們長年累月忍饑挨餓,在鞭打下做勞役,苦不堪言。秦太子扶蘇乘白馬監軍至境,見民夫蓬頭垢麵,形同苦囚,頓生憐憫之心,遂令休息三日。誰知民工勞累過度,一頭栽地,雖三日已過,還在熟睡之中。這時恰遇秦始皇巡邊,見民夫停工睡覺,怠誤工期,惱怒異常,嚴令查詢下來,竟是太子犯了天條,便將太子當眾儆殺在長城塬。太子的頭被砍掉後,身子一直西行。半路上肚子餓了,來到一塊豌豆地邊,手拿豆角無嘴可食,過路人奇怪地問:“你沒頭怎麼吃?”太子聽人這麼一說,就跌倒死了。當地百姓不忘這位能替萬民著想的太子恩德,將其厚葬,並尊其為白馬天神,在長城塬上建起了白馬廟,四時八節、世代祭奠。這廟幾經修葺,也幾經破壞,但常年總是香客絡繹,香火不斷。
五、茹河瀑布
茹河瀑布位於彭陽縣城東24千米之外的城陽鄉楊坪村。寬26米,落差9米,氣勢宏偉,景致壯觀,為彭陽縣茹河景觀,屬地殼變化和河床運動自然形成的瀑布。茹河瀑布之下則是長約2千米的茹河大峽穀,峽穀為紅色沙岩質地,經流水多年衝刷形成千奇百怪的造型,蔚為壯觀。
以茹河瀑布為重點的茹河水利風景區2012年10月被命名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為進一步提升風景區建設水平,彭陽縣委、縣政府堅持“原生態、純自然”的原則,在茹河瀑布區域規劃布設“瀑布水域、生態林網、特色產業、文化曆史、觀景索道”等景點,建設陸地、水上、空中3條觀光線路,即:建設景區連接各景點的陸地道路及踏步,建設茹河峽穀、連接2座瀑布及河心洲的水上長廊,建設1座從北岸經南岸河穀到南岸山頂的觀景索道,打造集生態、觀光、休閑、娛樂於一體的生態精品旅遊景點。
六、棲鳳山
彭陽城西,有座突兀的高山,山勢峻峭挺拔,巍然聳立,這就是棲鳳山,俗稱西山,又稱燈盞山。山東連城,城西依山,山城渾然一體。
唐代,彭陽為百泉縣治,興建有城池。到了宋代,出於軍事戍守的需要,城垣擴大,形成了現在這樣的格局。迄於明代,建置廢棄,彭陽城屢罹兵燹、匪患、地震等災難,關城破敗,逐漸荒蕪蕭條。市鎮雖已隱去,城垣氣勢猶存。昔日因山中建有廟宇,亦稱娘娘廟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