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流逝地悄無聲息,轉眼間,張檢已經足不出戶地在府裏待了好些日子。聖上一道聖旨允他不必進宮上朝,名為休息實為軟禁,多半是打算在尋找皇子之事有些眉目之前將他囚於府中。
如此也好,想著這樣一來便能有更多的時間能同阿宋待在一處,張檢反倒覺得心安。聖上下旨賜婚之後,阿宋都能想方設法不顧後果地逃跑,這一遭他也實在不放心將她一個人留在府中。
別離已久,除了麵容的輪廓似曾相識之外,曾經青梅竹馬的二人如今多少有了些陌生。再加上張檢還不甚確定阿宋還有沒有因著當年的事情記恨自己,行事之時免不了有些拘謹,一舉一動間都透著些小心翼翼。
阿宋對他也不甚熱情,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張檢想著,隻要他對阿宋日複一日的好,甚至一日好過一日,他們之間的關係應當能夠恢複許多。
張檢這廂的細細考量總算不是白費功夫,開始他們二人相處的還算融洽。
雖然阿宋的容貌變了身量變了,可骨子裏還是當年那個嬌滴滴的小姑娘。仍似當年那般不喜飲食,張檢隻得親自端著湯碗一匙一匙的喂她。一碗羹湯見底之後,張檢的眼眶也微微泛紅。
古人說往事不堪回首,卻又偏偏都最愛追憶往事。過去的時光最令人向往,卻又最令人神傷,因其總是一去不返再難回首,令人徒生感慨。
不僅是不喜飲食,僅一日的功夫,張檢還從阿宋身上漸漸發現了許多似曾相識的小習慣,回憶的氛圍愈發濃烈,二人的關係也因此愈漸融洽。
但變故偏偏總是來的出人意料。
自第一晚張檢要留阿宋一個人在新房中過夜之後,阿宋對他的態度又一下子回到了在望幸閣中相逢卻不肯相認時那般冷淡。
張檢不是不明白阿宋的心思,可連他都沒有料想到,在他與阿宋之間的事情上,自己會在曆盡艱難萬險,甚至於宮牆內死裏逃生才好不容易柳暗花明之後望而卻步。
他說不清這其中的緣由,更不知該如何去向阿宋解釋。
難道真如阿宋所說,他是嫌阿宋在煙花之地的過往,嫌棄她那一副破敗的身子嗎?
想到此處,連張檢自己都忍不住心下一凜。若當真是如此,連張檢都會打心底瞧不起這個自己。最為悲哀的是,他不願承認,卻也不能理直氣壯地否認。
張檢更願意認為自己是放不下多年之前宋父宋母對他囑托而難以忘懷。
這個理由蒼白而無力。
當時,除了他自己以外,所有人都覺得阿宋的餘生應該也必須由張檢來照顧,但他最終還是辜負了所有人。
無論如何,在真正考慮清楚之前,他不能允許自己就這麼輕易地就近了阿宋的身。這一次,他絕不能再給自己任何傷到阿宋的機會。
還未將阿宋迎入張府大門之時,張檢已然下定決心與她相敬如賓共度餘生。可如今阿宋活生生地立在他的麵前,張檢卻連走上前去牽起她的手都不敢。
世事總是不肯輕易如人所願,張檢自阿宋冰冷的眼眸中看到了再不容許半分親近的疏離,千回百轉之後,他還是傷了阿宋的心。
已經記不清昨夜自己是懷著如何心情走出房門再回到書房,記憶裏隻剩下阿宋使勁將門從房內關上時發出的一聲巨響。阿宋用力之大似是要將他們二人之間白日裏的種種都摔個粉粹,再不願與門外那人有半分牽連。
一夜未眠,張檢眼睜睜地等到了天亮。
“老爺,聖上允您在府中休息,您莫不是忘了?”
張管家在院中監看下人們打掃,抬首間卻望見自家老爺打開書房大門走了出來,以為老爺是打算更衣去宮裏上早朝,趕忙上前去提醒。
“我知道,”恐怕是夜裏受了涼,張檢的聲音有些沙啞,“昨夜夫人那邊可還安好?”
“回老爺,夫人那邊一夜安好,小的特意吩咐茉莉好生伺候,不會出差錯的,”張管家回話道,“老爺,您是要再歇息一會兒還是要用早膳?若是要用早膳,小的這就吩咐廚房去準備。”
“先不必了,等夫人起來了一道用吧,”張檢不冷不淡地說了一句,便又回身朝書房走去。
將門掩好之後,張檢徐徐走向榻邊,從底下拿出一個木匣子來。打開來看,裏頭裝著一本冊子,還有一封信。
這是楊大夫生前交給他的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