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的讀者~定會注意到片中的暴龍有3根手指,如果從古生物學出發,這自然是錯誤的。不過,導演安排暴龍有3根手指,是為了向1933年版的電影致敬。鍾愛怪獸的人們在此人工“進化”了暴龍,使其成為“超暴龍”(但怎麼也不能理解暴龍多一個小小指有什麼用)。曆史上的18部金剛《金剛》KingKong(1933)第一部總是經典,該片由庫珀製片兼導演,1933年雷電華公司發行。《金剛之子》The Son OF Kong(1933),《金剛》大賣後,同年就毫無懸念地出現了這部跟風之作,而且還是出自《金剛》導演之一的斯考德薩卡之手。故事為《金剛》的分支,片中的導演卡爾死裏逃生,回到骷髏島之後,再次潛入金剛的巢穴,等待他的是金剛的兒子,《恩杜的金剛》KingKong Appearsin Endo(1938)日本人的《金剛》跟風片,但其特技如何也趕不上好萊塢,以至落得個冷冷清清,但這一嚐試卻引產了銀幕上另一個野獸——哥斯拉。《金剛》KingKong(1962),印度寶萊塢也不甘寂寞,但這部《金剛》毫不出彩。《金剛大戰哥斯拉》KingKongvs.Godzilla(1962),從哥斯拉誕生的那天起,就有無數人期待這一天的到來。片中,東西方的兩大怪獸首次PK。有趣的是,在日本和美國兩地放映的影片有著不同的結局,哥斯拉與金剛各勝一局,皆大歡喜。《泰山幾金剛》Tarzanand KingKong(1965),印度寶萊塢不甘心失敗,作了最後的嚐試,把另一個叢林英雄和金剛拚在-起,創意是有的,但結局還是一樣失敗。《金剛逃走》KingKong Escapes(1967)……科學性很強的娛樂片,片中,科學家製造出了一個機械金剛,利用其神力,在北極挖掘神秘的x元素。與此同時,造不成機械金剛的大反派幹脆綁架了真正的金剛,令其幹同樣的活,於是,金剛和機械金剛之間的惡鬥就在所難免了。《新金剛》The New KingKong(1976),故事與1933年版大致相同,但將金剛帶到紐約的是石油公司而不是導演,金剛攀起的也不再是帝國大廈,而是當時剛落成3年、高達110層的世貿中心,且金剛不僅一手壓扁汽車,還將一整列火車舞弄於股掌。《金剛:傳奇重生》KingKong The Legend Reborn(1976)……純粹的翻拍,毫無新意。《猩猩王》(1977),這是“東方好萊塢”香港邵氏向《金剛》致敬之作。片中,李修賢扮演的探險家受商人委托,深入非洲尋找猩猩王。他不隻尋得大猩猩,還有金發女泰山阿維。被帶到香港的猩猩王眼見“情人”阿維被欺負,獸性大發,到鬧市大肆破壞,最後當然被製服了。《金剛活著》KingKong Lives(1986),《金剛》的雅皮版,金剛爬頂樓後,與一隻從熱帶雨林中趕來的雌猩猩誘餌鬥智鬥勇,最後身亡。《強大的金剛》The Mighty KingKong(1998),動畫歌舞片,金剛與美女共舞,《金剛》KingKong(2005),導演傑克遜是一位骨灰級的金剛迷——9歲在床單上畫了一個曼哈頓島,把媽媽的貂鼠皮草大衣剪成一隻大猩猩,並拿著爸爸的攝影機來拍攝猩猩大鬧紐約的一幕。現在,傑克遜攜《魔戒》餘威,加上3500台電腦塑造的特效,向1933年的老版致敬。
火焰杯中的奇幻怪獸
“在世界的另一個角落,有個神秘的地方,那裏是巫師與魔法的世界,貓頭鷹是信差、飛天掃帚是交通工具、報紙是全息動畫,幽靈常穿過你的身體,油畫裏的人還會跑出來串門子,他們還經常看著一個肥皂劇般的麻瓜社會。”這段話說得不錯吧,這可是我殫精竭慮想出來的,今年可能要用在麻瓜報紙上的一段廣告詞。我是誰呢?你應該能猜對,我就是這個奇幻世界的一員,早年畢業於霍格沃茨魔法學校,之後考入了M.O.M(魔法部)成為一名公務員,曾任職於神奇動物管理控製司、處置危險生物委員會等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