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點非常值得討論,我們能不能將人的思維意識和記憶抽象出來。先不考慮技術上的問題,單純從倫理角度考慮。
我們為什麼想要抽象出人的思維意識呢?因為我們想要創造相對而言真實的平行世界。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我們將自己的思維意識抽象出來並將其放入一個虛擬世界,該虛擬世界的場景僅僅隻包含我們的工作環境,那麼我們可以讓自己的思維意識在虛擬世界中代替我們工作。有點像我們在現實世界中克隆了一個自己,並讓克隆體工作。但是顯示世界中的克隆體並不攜帶我們的思維意識和記憶,所以很難勝任或者承接我們的工作。
同樣,我們將工作中同事的思維意識和記憶也克隆出來,並放入同一個虛擬世界中,已達到工作協同的目的。這樣做的好處是我們不需要親力親為地工作,隻做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情,讓虛擬世界中的克隆意識來完成生產製造,我們隻享受成果不為過程而感到痛苦。
一旦我們將自己的意識和記憶抽象出來,我們就能對其進行複製。一旦複製成功,人類的生產力將以幾何倍數增長,尤其是在理論領域。我們將開啟一個全新的時代,沒有一個現代人敢去構想這個時代,因為新時代與現代社會的跨度太大了,我們的思想還沒有準備好。當我們成功的進行複製並逐漸掌握要領之後,我們可以開始改造自己的思維意識。這使得我們的虛擬世界運行得更有秩序和效率。我們要將與我們目的不符合的部分思維剔除掉,加強符合目的的思維部分。
提升虛擬世界的運行效率後,我們就可以初步過上“神”的生活。比如,我們再也不用很費勁的去找喜歡的歌曲,讓虛擬世界中自己的意識將所有歌曲全聽一遍然後選出喜歡的,再反饋到顯示世界中給自己聽。甚至,我們不再需要音樂人為了工作去創作音樂,我們可以複製他們的思緒,讓他們在虛擬世界中進行創作並將創作的結構反饋到現實世界中進行評判。除了我們不能量化的工作,其他所有可以量化的事情都可以被虛擬世界中的你我代勞。在真實世界中,我們盡量讓人類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再被工作束縛。
理論上,我們可以很容易的控製虛擬世界的發展,比如一個虛擬世界的世界觀走歪了,我們隻需將其關閉並重置一下就可以了。我們可以將虛擬世界隔離開來,以控製其對我們的現實世界的影響。
以上,有點類似於當下的機器學習。我們並不強調控製單獨的某次學習成果,而是通過無數次的學習來攤平每次學習的隨機性。讓 0.01 x 100 =1 ,0.01是每次學習得出成果的可能性,100是學習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