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露營記
桂文亞
夜風低鳴,陣陣寒意侵襲帳篷,我一人獨宿小帳篷,鑽進了睡袋,卻左翻身,右翻身,凍得直打哆嗦。
這似乎是不可能,然而千真萬確,我正四平八穩,躺在撒哈拉白色沙漠營地的黃沙上呢!沙漠的遊牧民族通常是睡在堅硬而寒冷的沙地上,引得沙漠的蠍子都想鑽進溫暖的褥子中取暖,書上說,一個圖亞勒人早上醒來,發現褥子裏蜷伏著六隻蠍子!安全的睡袋當然沒有這種恐怖,可我卻帽子、圍巾、長襪外加棉衣,把自己裹成了一具木乃伊。
據報道,埃及考古學家確實在巴哈利亞綠洲,距離開羅南部三百千米的一處墓藏群中,發現了一具造型獨特、兩眼鑲著寶石的古羅馬時代的女性木乃伊呢!
帳篷四周,是亙古恒定的沙漠,這貫穿數千萬年前即有人類存在曆史的沙漠夜空,閃爍著成千上萬的藍星,輕輕眨著眼睛,似在悄悄祝福著所有到訪的世界旅人。
就在半小時前,熊熊烈火冒出熱情的濃煙,貝都因人的擊鼓聲中,交夾著時而歡暢的高歌,時而悲涼的低吟。旅人們圍繞著營火旋舞,掌聲、笑聲齊飛,激動時也高歌呐喊。
這裏是埃及西部巴哈利亞綠洲,世界著名的十大綠洲之一,黃金木乃伊的發現地。總麵積約一百萬平方千米的埃及,西部撒哈拉沙漠占了四分之三麵積,所屬“白沙漠”與“黑沙漠”,是兩處令人嘖嘖稱奇的勝景。無論你在此如何狂歌亂舞,對著巨型擴音器如何瘋唱,這荒漠的每一根汗毛,都紋風不動。
撒哈拉沙漠位於北非,總麵積超過九百四十萬平方千米,約占全非洲總麵積的三分之一,是世界最大最熱的荒漠,總長度五千一百五十千米,寬一千六百一十千米,是岩石、礪石與沙粒的世界,其中肥沃綠洲僅占二十萬七千二百平方千米,氣溫從零攝氏度到五十四攝氏度不等。變化萬千的地質景觀,就算是想象力最豐富的人,也想象不出它有多麼的奇、絕和壯觀。
被譽為“現代最偉大的探險家”西奧多·毛諾曾寫下這樣一句話:“撒哈拉是世界上最大、最美、最完善的沙漠。”
我們有幸拜訪了埃及國家公園的“白沙漠”和“黑沙漠”。
乍看一眼“白沙漠”,以為自己來到積雪皚皚的北極!極目望去,雪花石覆蓋的沙地上,一座座斧劈的“小雪山”,錯落有致地蹲踞於藍天之下,有的像甜筒冰淇淋,有的像獅身人麵像,也有頂頂雪帽,一字排開,等待客人上門挑選似的;更迷人的是夕陽中的雪岩,在落日餘暉的映襯下,搖身一變為高踞山頂的雄鷹,或一條昂首吐舌的響尾蛇;當然,最可愛的還有經典長耳兔和蘑菇岩與一隻母雞的對談,這個“沙漠迪斯尼樂園”,為埃及帶來可觀的人潮與“錢潮”。在網站上,還可以看到旅客在晚餐時拍攝到沙漠小狐貪饞表情的圖片呢!
相較之下,“黑沙漠”的招牌景點像一頂黑乎乎的鋼盔,背後襯以純粹的藍天,地質景觀雖然沒有“白沙漠”那麼搶眼,卻因蘊藏了豐富的鐵礦而馳名。有趣的是遍地黑色小石頭,像極了一坨坨動物的糞便,雖然其貌不揚,還是有很多“不嫌棄”的觀光客埋頭挑揀,準備帶幾個回家做紀念品。
這巴哈利亞綠洲國家公園的景區,如果從開羅托格曼車站出發,每天有三班巴士到達,前後六小時,包括沙漠中繼站半小時的休息時間。
記得小學時曾看過一部《沙漠奇觀》的電影,可以說是眼界大開。
印象中最深的,除了在漫漫黃沙中跋涉的駱駝商隊、宛如人體優美曲線的沙丘和在風沙中掙紮的灌木叢,還有各種耐熱又耐寒的生物。譬如椎尾蜥蜴,短腳、全身長滿花到不行的黃點斑紋,一大早就跑出洞穴曬太陽,這是因為沙漠夜間溫度很低,身體都凍僵了,它得等回溫才能覓食;醜得要命的有角毒蛇,埋伏在沙粒下,卻掩不住彎曲的S形,它像一條裹滿幹泥的草繩,輕輕抖進沙堆,萬一不留神一腳踩上,這截會動的繩頭準給你好看!
沙漠的天空不隻有飛鷹、雲雀,地麵不隻有駱駝、瞪羚、鬣狗、沙鬆雞、跳鼠、蜥蜴和毒蛇,還有螳螂、甲蟲、螞蟻和蜘蛛。最讓人驚喜的是,沙漠一旦驟雨,生命短暫的花草也會與時間競賽,迅速發芽結籽,於是當我看見沙漠也能開出遍地紅花,在風中款款搖曳的那一刻,因萬物強勁生命力所帶來的震撼與感動,如今回想起來,著實是上了一堂寶貴的生命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