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當人生的“水瓶”被砸碎(3 / 3)

那個魏國人,不聽別人的指點勸告,仗著自己的馬快、錢多、車夫好等優越條件,朝著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麼,他條件越好,他就隻會離要去的地方越遠,因為他的大方向錯了。季梁為了打動魏王,來了個現身說法,以自己的經曆,帶出了南轅北轍的故事,形象地說明了魏王的行動與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馳的道理。

依照傳統的理解,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麼有利條件隻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另類解讀一

在21世紀,南轅北轍一定是錯誤的嗎?如果“南轅北轍”具有新的時代意義,不是簡單的背道而馳,而是突發奇想的逆向思維,那麼到達終點便不再是白日夢了。

話說,“南轅北轍”這個成語的發明人,戰國時期的魏國大夫季梁掉進時間隧道,來到21世紀,不過,所在地點還是太行山下。

他看到一個很奇怪的建築物,上麵有三個字,連猜帶蒙,判斷為“加油站”,但不知道是幹什麼的地方。他好奇地四處張望,發現路上沒有車轍,路麵堅硬得不得了。就在這個時候,一輛比馬車矮,比馬車小得多,而且沒有馬拉的車子飛快地從南邊駛來,把他嚇了一大跳。車子從他身邊滑過,進入加油站,車腰上的一個門打開了,一個人穿著一套稀奇古怪的衣服,腳蹬一雙鋥亮的鞋子西裝革履走出來,到季梁身旁打招呼:“看您這身打扮,是不是拍古裝戲啊?”。

季梁尋思:所有東西都和以前不一樣,話倒是能聽懂幾個詞呢。他隨便點點頭,客氣地問:“您到哪裏去?”

那人回答:“我到湖北去。按照以前的說法,湖北就是楚國啊。”

季梁道:“難道您不知道楚國在太行山的南邊嗎?”

那人說:“沒關係。我的車好,紅旗車跑得快。”

季梁道:“您的車雖好,可是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

那人滿不在乎地說:“不怕,我帶的錢多。”

季梁道:“您帶的錢多有什麼用?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

那人有點不耐煩地說:“我的司機開車本領高。”

季梁有些生氣了,提高嗓門說道:“我在兩千多年以前就說過,南轅北轍,這樣走隻會離楚國越來越遠啊!”

那人也惱火了,說:“老爺子,你拍戲拍糊塗了?你翻兩千多年前的老皇曆有什麼用?我告訴你吧,我要坐車往北到省城,再坐上飛機,一會兒就到湖北了。要是光坐車,猴年馬月才到湖北。沒工夫和你羅嗦,再見啦!”

這時,一個人從車裏探出頭來,喊道:“老板,油加滿了。”那人快步走到車旁,鑽進小車。小車一溜煙駛遠了,比馬車快了不知多少倍。

季梁呆立半晌,搖頭慨歎道:“飛機是什麼東西?這年頭,敢情南轅北轍還是對的!”

(佚名)

當時代在發生變化,古代看來毫無道理的事情也變得有章可循。所以,有時候,人不能固守著一種想法,懂得變通才能贏得天下。

讀過《南轅北轍》的故事後,許多人會說:“地球是圓的,麥哲倫可以環球航行,鄭國人即便走相反的方向也可以到達楚國啊!”這個邏輯看似沒有問題,但仔細想想,還是有一個疑問的。

以地球儀為例,假設鄭國人從出發點一直往北走,一路順利,首先到達北極,停在北極點上。此時,在方向上會出現問題了,因為“北”這個方向是相對於極點而言的,鄭國人無論是越過北極點繼續朝前走,還是轉過來往回返,方向都會改為朝南。同樣,到達南極點後也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因此,鄭國人如果想通過經過環球旅行到達楚國,其行進方向也必定要改變。若堅持隻是朝北走,到達北極點後就無法繼續前進了,更不用談去楚國。

所以,逆向思維是可取的,但即便是“聲東擊西”也要靈活變通,偏執地守著一個固定的方向,必將走投無路。

提及逆向思維,有人便利用“南轅北轍”的故事發明了一種乘坐地鐵的新方法。從公司到家有直達的地鐵,但非常擁擠,通常連立足之地都沒有。此人每日在經過一天的繁忙工作後還要在人流中奮戰,某日,此君在等車時突發奇想,南轅北轍,坐上相反方向的地鐵到達火車站,再由火車站乘回,實施後發現,雖然比原來多花了十幾分鍾,卻可以一直坐著回家。

人生旅途中,如果感到身心疲憊,或許應該尋找一下相反方向的道路,不走尋常路,有時可以更加舒適地到達終點。

另類解讀二

曾在一個雜誌上看到一篇《南轅北轍新解》,換了一種角度,換了一種心情,竟然也從古老的寓言故事中讀出了不同的深意。

魏國人是高人。他是優雅的,自信的,他正享受這樣的心態。當這個時代的人被功利所左右,急於實現自己的目標,心急火燎地告訴他方向錯了時,這位名士卻不以為然。他心裏明白方向偏了,會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抵楚,但這又有所謂嗎?他把目標看得很淡然,去楚國還是去燕趙,已不重要。把出門遠行的過程看成是一次很享受的旅行——反正是旅行,去哪兒不是一樣嗎?快樂的心態最重要。——愜意的過程比想要的結果更重要。

生命本身是一個過程,如果不懂得享受生命的征途,而僅把實現理想抵達目的的那一刻當做幸福時刻,把其餘的時間都淪為那“成功一刻”的附庸和犧牲品,是不是舍本逐末?望著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群,顯露出疲乏的表情,他們是不是選擇了與幸福南轅北轍的方式?一個人把賺一千萬當成他的終生奮鬥目標,終於賺到了,可年事已高,疾病纏身。他從沒享受過生活的快樂,他值嗎?

享受生命的每一刻,“詩意地棲居”在這個世上,不要太急功近利,不要為這個喧囂的物欲的世界再添喧囂。

這些正是這位南轅北轍的高人告訴我們的。

別人笑他蠢,他笑別人癡。

(佚名)

一則廣告中說,人生就象是一場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當別人趨之若鶩地走著同一條路匆匆忙忙地趕往自己的目的地時,有些人卻找到一條詩情畫意的幽徑,靜靜欣賞著沿途風景。在大多數人眼中,這些人走錯了方向,其實那才是通往幸福的路徑。

我們此刻看到的是一個“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智者形象,在過程中享受人生的快樂,不管別人怎麼說,走自己想走的路。

有一首歌中唱道:“哥倫布說,地球是圓的,找一個方向不停地走。”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享受生命,詩意地生活,找尋屬於自己的快樂。

正如海子的詩中所寫: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麵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告訴他們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我將告訴每一個人。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也願麵朝大海,春暖花開。

生活總是在繼續

——解讀《漁夫與銀行家的對話》

經典點擊

一位銀行家在墨西哥一個小漁村看見了剛剛靠岸的一艘小漁船,船上隻有一個漁夫,船上載著幾條大的金槍魚。

銀行家走到漁夫跟前,問他:“你捕到這些魚需要多少時間?”

漁夫回答說:“要不了多少時間。”

銀行家又問:“為什麼不多捕一些魚呢?”

漁夫說:“這些魚足夠一家人吃了。”

銀行家又問道:“那你剩下的時間都做些什麼呢?”

漁夫說:“我睡個好覺,釣釣魚,陪我的孩子玩耍,陪陪我的妻子瑪麗亞,和朋友們吃吃飯,彈彈吉他。我的生活非常充實。”

銀行家說:“我是哈佛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也許我可以幫助你。你應該花更多的時間捕魚,掙錢買一艘更大的漁船,用這艘漁船掙來的錢再買更多的漁船,這樣你就擁有一支船隊了。你不用再把自己打來的魚賣給中間商,而是直接賣給加工商,或者自己做批發零售。你可以離開這個小村子,到墨西哥城,然後到洛杉磯,到紐約,讓公司的業務發展壯大。”

漁夫問道:“這要花多少時間呢?”銀行家回答:“大約15至20年吧。”“然後怎麼樣呢?”

銀行家笑了笑說:“到時候你就可以申請上市,向公眾出售公司的股份。你會成為富翁,擁有數百萬財產。”

“‘數百萬’然後怎麼樣呢?”

銀行家說:“那樣,你就可以退休了。你搬到海邊的一個小鎮上,可以一覺睡到下午,釣釣魚,陪孩子們玩耍,陪陪妻子,每晚到鎮上和朋友們吃吃飯,彈彈吉他。”

漁夫回答說:“難道這些不是我現在就已經在做的事嗎?”

銀行家無言以對。

傳統觀點

許多人聽完了這個故事,會嘲笑銀行家的多此一舉。

有人說,漁夫充實的生活既是一個生活的起點,亦是銀行家追求的一個人生終點。隻不過,大多數人一生都不能悟透其中的道理,有的人隻身陷在名利場,勾心鬥角,苦苦掙紮,卻忘了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些東西——情感。家庭的溫情,朋友的情誼,人與自然的和諧,其實最簡單的東西,才是生命的真諦。

另類解讀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說,銀行家的話卻也不無道理。

在聽了以上的故事後,企業家說:“美國人真是多此一舉,忙活了一輩子,繞了一大圈,幹嗎還要回到村子裏?”

社會學家說:“不,那不是繞了一個圈;而是螺旋式上升,人那樣活一輩子,既推動了社會進步,又實現了人生價值。”

環保主義者說:“我讚成墨西哥漁夫的做法,反對美國人那樣子買船打魚、破壞環境。”哲人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其實在生活中,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是不盡相同的。有的人就像銀行家一樣,有遠大的抱負,以成就宏圖大業為幸福的生活;但更多的人則像漁夫一樣,他們知足常樂,既不追求高官厚祿,也不希望榮華富貴,而更願意擁有眼前這種平凡但充實的生活。他們在辛勤勞作的同時,整個身心沉浸在親情、友情的包圍之中,盡享天倫之樂。

然而,漁夫擁有的幸福卻會遭遇生活的挑戰。讓我們來想象一下故事的後續發展:有一段時間,天氣非常的不好。銀行家待在別墅裏好好地休息而漁夫卻一直唉聲歎氣,因為這段時間他沒法出海打魚了,家中暫時沒了收入來源。不過還好,天沒有一直陰沉下去,太陽出來了,漁夫又搖著小船出海了,依舊和以前一樣。

到此,也還不是最終的結局,幾年之後,當銀行家再次來到漁村裏,漁夫開始向他抱怨: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周圍多了許多大漁船,多了許多海產品加工廠,人們的想法越來越多,孩子們越來越不安分,海灘越來越嘈雜,生活越來越不知所措……

無論如何,我們都隻有一生的時間,或者到現在為止隻有後麵幾十年的時間,想要什麼樣的生活,隻有一次人生機會,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既要淡看當前的得失,又要為自己今後的生活打算。

故事的前半段許多人都聽過,人們欽佩漁夫的睿智,認同他生活的智慧,然而,又有幾個人能夠真正地像那位漁夫一樣生活呢?有人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銀行家隻是想努力的拚搏,證明其人生的價值,漁夫想要的是安定的而無憂無慮的生活,但是生活遠沒有想象中那樣簡單。

故事的前半段是生活的理想,而後半段才是生活的常態。我們都不是聖人,無法像聖人一般淡然生活,人生有太多人力無法控製的因素,但生活總是要繼續下去的。有時,我們可以學習漁夫,找尋一下世外桃源般平淡而幸福的生活;更多的時候,我們還是像銀行家一樣去找尋生命的價值吧,學會張弛有道地生活,才能更安心、更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