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疝的發展曆史及傳統疝修補術的貢獻和局限性
人們對疝的認識可追溯到公元前1552年。公元40年Celsus采用腹股溝管切開術、陰囊切開睾丸切除術、疝囊分離後切除和縫合內環,術後切口敞開,讓傷口發生炎症而形成瘢痕愈合,甚至用烙鐵燒燙傷口以形成更多瘢痕來治療腹股溝疝,被公認為是疝治療的開始。公元200年,Galen繼承了Celsus的思想,最早采用疝囊結紮術治療斜疝,但他僅在皮下環局部結紮疝囊,Lanfrance進一步使用金屬線在外環口結紮疝囊。直到16世紀,Pare采用通過腹股溝管切除疝囊,用金屬線縫合疝囊頸的手術方法,這是疝外科技術的重大進步,但當時未被廣泛接受。17~19世紀即文藝複興以後,實體解剖學遍及整個歐洲,人們對疝的清醒認識要歸功於疝外科解剖學的進展,此時疝外科也趨向成熟。1721年Cheseldon成功處理1例絞窄性疝手術。1757年Pott研究了絞窄腸段的病理生理。1785年Richeter報告了1例腸壁疝,後人以之命名。1790年Hunter初次描述了鞘狀突與先天性腹股溝斜疝的關係。至今著名的Camper筋膜(腹壁淺筋膜淺層)、Scarpa筋膜(腹壁淺筋膜深層)、Cooper韌帶(恥骨梳韌帶)、 Glubertnat韌帶(陷窩韌帶)、Hessebach三角及Cloquet淋巴結等均發現於這一時代。
讓我們記住疝外科解剖學研究的先驅Astley Cooper,他於1804年和1807年發表了2篇論文,論述了疝外科解剖及對治療的指導意義,並倡導進行疝外科解剖的研究,他的主要貢獻為:①描述了腹股溝內環口,發現了外環口並不是直接到內環口;②描述了腹股溝管,並發現精索是沿著腹股溝間隙向下行走的;③描述了腹橫筋膜,並於腹膜分開,強調腹橫筋膜是防止疝複發的屏障;④提出了腹股溝鞘起源於腹橫筋膜,指出腹橫筋膜在腹股溝疝形成中的主角作用;⑤描述了Cooper韌帶;⑥闡明了疝的形成是突破內環後,到達外環。Cooper對腹股溝疝外科解剖研究的貢獻是巨大的,關於腹橫筋膜的發現和疝外科手術的應用,Cooper韌帶的命名及應用,被以後的眾多疝外科解剖學研究者和疝外科專家所公認,至今仍是疝外科手術的重要應用解剖。
受Cooper的啟發,Thomson,Poupart等也進行了疝外科解剖學的研究,並先後發現並命名了髂恥束(Thomson韌帶)和腹股溝韌帶,它們在疝外科手術中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Hesselbach於1814年發現並命名了直疝三角(Hesselbach三角),這是疝外科解剖學的重大發現,它對腹股溝斜疝和直疝的鑒別和治療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還闡明了髂恥束(Iliopubic tract)的存在與作用。1871年美國醫生Marcy首先將抗菌術用於疝手術,提倡手術中要重建腹股溝管,縮小內環,將腹橫筋膜與腹股溝韌帶縫合。1881年法國醫生Lucas-Championniere嚐試加強腹股溝管後壁的手術來修補腹股溝疝,成為現代腹股溝疝修補手術中最重要的步驟。
真正意義的疝修補術源於1884年Bassini首創的Bassini疝修補術,包括高位結紮疝囊、遊離精索並移位、切開腹橫筋膜、修補內環、加強腹股溝管後壁的疝修補術。100多年來,Bassini手術盡管經過許多臨床外科專家的改進,到目前為止仍在世界各地被廣泛應用,並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總體療效尚稱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