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思考與靈魂(1 / 1)

有時候,我感覺人生非常的無聊,我感覺我一生的錯誤在於用我有限的生命去完成毫無意義的事情,不管是中考前貼的“簡直”“毅力”等詞語,還是高考前“一尺功名寸金毅”,多麼激勵人心的話語,老師總是在為我們做著思想工作,但不論何時何地,我都隻能感覺到,我所做的所學的在社會上根本一點意義都沒有簡直毫無用處。

但父母之言,是讓我無法拒絕的,並且我也沒有信心或者說我沒有勇氣去逆襲時代的潮流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說到底我自己也隻是敢說不敢做的膽小鬼罷了,悲哀的是,我發現我並沒有想做的事,任何事情在我這裏隻有三分熱度,等興趣過了的那一段時間,我發現我又無所事事,提不起任何興趣。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於無事可做,在我學習的生涯中,整日碌碌無為地寫著所謂可以多求得一分的習題卷,潛伏在題海麵前,被埋沒。

我自小時善於訴說,到後來我放棄了訴說改去傾聽,然而當我想要思考的時候,卻被知識所限製,既然無法思索,我便想著思考的本身及其衍生,思考是什麼?我能思考出什麼?

我一直相信,思考是朝著靈魂升華的方向進行的,從猿人到智人,再到現在,不真是我們學會了思考,以及取得了思考的進步麼?中世紀的文藝複興,更是思考得以升級的典禮,以人為主,逐漸脫離神的範疇。

如果單單隻是想自己所想,有人會說這是自私的,正因如此,盧梭,孟德斯鳩,伏爾泰等人以他們為人類的思考而名傳後世,也證明了,這種思考是偉大的。

而我並沒有如他們這樣磅礴的胸襟,以及“智慧”,我相信,智慧這種東西並不是人人都有,甚至說,隻有少部分人有,而擁有智慧的人,或許可以稱為聖人,,如眾所周知的“孔子”,他擁有智慧,所以他能讓曆史銘記。

我曾在暑假的一段時間被父母姐姐帶去外國的旅行,當然,在我開始接觸到飛機時我就感覺到了這人類智慧的結晶之偉大,人從不會飛到飛的過程,讓人歎止。

而我見識到了不少的外國名勝,增長了不少的見識,我經過解說員的了解,知道為他們所傳頌且不為我們所知的故事,別具一格的建築風格,這已經是中國所不具備得了。

最讓我感到滿足的,不是這次旅途所給我所帶來的見識,而是這次旅途本身,至少他讓我空虛的人生中得到一絲感悟:人格的魅力。

人格是什麼?或許是任性,或許是格局,或者兩者兼備,又或者是其他的,但唯一能夠肯定的是,人格具有無與倫比的魅力。

時代鑄就環境,環境造就人格,雖然在這個時代被人們說是“一個看臉的時代”,但這隻是占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但人走進他人的心中,已經無關乎臉是否長得好看,而是人格究竟如何了。

如果你能完整地參演曆史,能發現人格像是被控製的,一個從小生活在貧民窟的人,他想的可能會是“就這樣窮一輩子”

也可能是“讓世界上所有人不像我一樣貧窮”也可能是“要讓世界上所有人一樣體驗窮人的生活”

這樣的想法取決於周遭的環境,已經帶給你這種想法事件的影響力。

然而如今的中國像是一個大染缸,加什麼就是什麼,幾十年前辛勤的人們,現在是見不到了,紙質作為媒介的書籍幾乎被淘汰,相較於外國人的一年十本書,可能中國隻有一本。

即使說,人們用電子產品,翻閱著快捷方便的電子信息,電子書籍,人們不再注重於知識的獲取,而在於能給我們帶來的有用的信息,可悲可歎。

我不知道,告訴發展的國家是否在發展自我的時候又讓他失去了什麼,而隻靠我一人全然無法改變,而我自己也是個沉默寡言的人,也許這便是宿命,讓我在不同的地方發出了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