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起因(1 / 2)

有因才有果,三國不可能憑空出現,它是伴隨著特定的曆史背景而產生的。所以開篇我們不得不提一下我們偉大的東漢王朝……的其中一位最高領導人——漢靈帝劉宏。

劉宏,東漢第十一位皇帝。光看這個帶有“靈”字的廟號,各位朋友就應該曉得這位仁兄不是什麼好鳥。什麼是廟號?就是說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那“靈”在廟號中是什麼意思呢?“亂而不損曰靈”,意思就是說國家有動亂卻不能製止。“靈”字用在劉宏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由於自己的叔叔漢桓帝沒有兒女,故而隻能在皇族旁係的親屬裏麵尋找繼位者,而劉宏就是那個幸運兒。當時劉宏僅僅12歲,對於他來說可謂“少年得誌”,但是對於已經處在水深火熱中的貧苦百姓卻無異於雪上加霜。由於年齡小,本來就沒什麼主見,再加上“黨錮之禍”後朝廷內的忠義大臣非死即罷,朝政徹底落到了宦官集團的手中。

宦官,說白了就是太監,在漢朝的時候統稱宦官。這群人都是什麼性格呢?陰陽怪氣、心狠手辣、自卑貪財……sorry,沒詞了,總之什麼詞變態就往太監身上加什麼詞。說句為太監平反的話,我在某種程度上還是非常同情這群人的。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這些人小的時候一定扶老奶奶過過馬路,坐公交車的時候一定給老年人讓過座位,撿到一分錢的時候一定交給過警察叔叔……由於家境貧寒,連草都沒得吃,不得已他們的父母才會把他們送進宮(明朝是個奇葩的朝代,不屬於這個範疇)。家裏有二胎的還好,若隻有這麼一個兒子,那就等於斷了香火,這在過去可了不得啊,是對不起祖宗的大逆之事啊!而這些孩子進宮後終日遭人非眼,遇到善良的主子還好,若遇到一個人品有問題的上司那你就當是上輩子作孽這輩子來還吧,打罵都是小事,說把你扔井裏去絕對不讓你喝藥吊脖子。由於太監生理的殘缺以及經過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身體和精神的雙重壓迫導致了心理的殘缺,中國的曆代皇宮內造就了世界上獨有的最奇特的一種政治製度與文化現象,無數大名鼎鼎的狠角兒相繼登上曆史舞台而為人們熟知,之前有趙高、現在有張讓、後來有劉瑾、魏忠賢……

打住!正說三國呢,怎麼講起太監是怎樣煉成的了?繼續說正事。

各位想想,如若讓這些人掌權,他們必定會把多年積攢下來的怨氣發泄出來而做出一些非人之事,最終把自己徹底進化成惡魔……

漢靈帝的時候朝廷有十二個掌管朝政的宦官,稱“十常侍”,其中有兩個人分別叫張讓(上麵剛好提到了),一個叫趙忠。漢靈帝常跟人說:“張常侍是我爸爸,趙常侍是我媽媽。”

嗚呼哀哉!我堂堂的大漢天子居然找了兩個太監當至親,你讓你親生父母的臉往哪裏放?你讓你子孫的臉往哪裏藏(論輩份應該叫太監爺爺奶奶)?

每每讀到這裏,我真是感歎蒼天居然能生出這麼個東西!

關於張讓這些人的“英雄事跡”我在這裏就不詳細說明了。我給中國曆代禍亂朝綱的太監排了個名次(純屬個人排行),分別是:

第五名:童貫(宋朝)

第四名:劉瑾(明朝)

第三名:張讓(漢朝)

第二名:趙高(秦朝)

第一名:魏忠賢(明朝,太監中的極品,兩千年太監文化的集大成者!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奸賊!)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查他們的資料,了解了解他們。至於大家所熟知的李蓮英、安德海等人跟這些人一比那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寵信宦官,這是漢靈帝時期的一大弊政,而接下來我要說的賣官鬻爵相信是漢靈帝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業”了。

皇帝賣官並非靈帝首創,最早應該可以追溯到秦始皇嬴政的時候,漢武帝劉徹也賣過官。然而將賣官鬻爵製度化、持續化和競標化,一賣就是七年之久,縱觀中國曆史,僅漢靈帝一粒!

當時中國除皇帝以外的三位最高長官稱為“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這裏有一個典故叫崔烈買官很是搞笑。話說崔烈是一個官宦家庭出身,有一年崔烈想當司徒,便通過關係花了五百萬錢買下了司徒這個官職。三公可是中央權力機關,是要行冊封禮的。當時漢靈帝親自參加了封拜儀式,百官下跪。崔烈當然很高興,看著崔烈春風得意的樣子,靈帝撅著嘴說了一句話:“這官賣便宜了,要他一千萬錢就好了。”事後崔烈問他兒子崔鈞:“我現在是司徒了,人們都怎麼議論我?”崔鈞也是實話實說:“論者嫌其銅臭。”這就是“銅臭”一詞的來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