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十二.泉州城的洛陽橋(1 / 3)

小船在上海上飄飄蕩蕩。靈源山道長卻沒有運用法力在天空上飛,而是和他們一起擠在小小的船上,黃護看得出靈源山的法力已經受損了,他不斷的觀察著靈源山道長的神色,看到靈源山道長的臉色相當不好,臉色發紫,氣若遊絲,他等待道長的臉色稍微緩和了才敢和道長說話,他說:“道長,你現在感覺怎麼樣了。”

靈源山道長說:“恐怕有性命之憂啊,這次受了這麼大的傷,真是元氣大傷,要恢複過來,也有好長的一段時間了。”

黃護聽到有性命之憂,緊張了起來,是的,讓龍尾重重的一擊,凡人肉身是絕不能抵擋一下的。

黃護說:“有什麼辦法嗎?”

靈源山道長上氣不接下氣地說:“到了泉州就有辦法了,剛好到泉州來,我們順便去拜訪下開元寺的大師們,開元寺的大師們會有辦法的。我和他們曆來交好,到時侯見機行事。”

黃護說:“開元寺大師?世上還有比道長你法力強大的?”

靈源山道長說:“嗬嗬,我隻不過是有小小的修為罷了,記住,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世上法力高強的人多了,千萬不可以坐井觀天。”

黃護說:“希望你早日康複起來啊。”

靈源山道長說:“生死有命,其實我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隻不過我不忍心看到天下蒼生受苦受難。”

黃護說:“黃小波和墨小白現在不知道怎麼樣了。”

靈源山道長掐指一算,說:“他們也經曆了些磨難,不過也隻有這樣子才能成長起來。黃小波堅強勇敢,墨小白聰明善良,他們兩人合作無間啊。”

靈源山道長又強忍了一下,一個惡心起來,吐出了一口大鮮血。船上的水手,客商看到靈源山道長這個樣子,都擔心了起來,喊著,“再堅持一下,就快到了。”黃護扶著靈源山道長的身子,感覺他真是氣若遊絲,一點力量也沒有。

船長指著前麵的一個地方說:“快看,洛陽橋到了。”

黃護站起身來看前方,前方是一條長長的跨海大橋。黃護還是第一次看到這種大橋,他心裏想著:這橋真長,真平穩,真是長虹臥波,氣勢輝煌。

船長鼓勵大家說:“看到了洛陽橋,大家就請放心了,我們快要安全到岸了,你們大家快看,萬安渡口快到了,這裏原本是‘水闊五裏,波濤滾滾’。人們往返隻能靠渡船過渡,每逢大風海潮,常常連人帶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為了祈求萬無一失地平安過渡,就把這個渡口稱為“萬安渡”,所以洛陽橋也因此稱之為‘萬安橋’。”

出海的人,千求萬求就是一個平安,這座橋叫萬安橋也是老百姓的殷切期盼。

不知道有誰說了一句話:“要是安海(石井)能有一座橋,那大家不是也就平平安安的嗎?”

黃護不知道怎麼想的,沒通過大腦的,衝口而出,說:“以後我一定為鎮上,為大家建一座橋,讓大家能平平安安的出海。”

“哈哈哈”大家都笑出來了。

有的人說:“吹牛誰不會。”

有的人說:“安海那裏的海比這裏長,比這裏深,更不容易建橋”

有的人說:“簡直是癡人說夢啊。”

有一個客商甚至指著他的臉說笑了起來:“小孩子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太不懂事”。在所有的人當中,黃護還算是比較小的,所以人家說他是小孩子也不是沒道理的。

那個客商刻薄嘲笑讓黃護十分的窘迫,他漲紅了臉。

船長看到這個樣子趕緊打圓場,說:“人小誌氣高啊,這個小夥子,在海上也和孽龍鬥了好幾回,如果真能建橋成功,我先謝謝你了。”

倒是黃護的姑丈高紀昌拍拍他的肩膀,說:“有這個心就很不錯了”,他會說這句話,其實也隻是鼓勵的話,他也不信黃護說的以後要造橋的事。造橋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難度之大,大如登天。

黃護的姑丈高紀昌繼續說著:“實際上洛陽橋確實建造很難的。這裏的水深浪急,過往船隻每遇狂風則檣傾楫摧,不少舟舶沉埋海底,無數渡客葬身魚腹……原來這是江妖龜精蛇怪水怪在興風作浪。建橋的時候龜精蛇怪沒少搗亂,這兩隻這橋本為浮橋後來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橋。洛陽橋始建於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花了六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耗資一萬四千多兩銀錢才建成。洛陽橋原長1200米,寬5米,橋墩四十六座,兩側有500個石雕扶攔28尊石獅,兼有7亭9塔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造橋不是說說而已的,要花費財力,物力,人力,還要下很大的決心。”

黃護認真的聽著,他誠心向姑丈高紀昌討教說:“姑丈,海上風浪這麼大,那麼這麼長的橋是怎麼建起來的呢。”

姑丈高紀昌說:“這裏正是江海彙合處,江潮洶湧,浪濤搏擊。在這種困難的條件下,洛陽橋的工匠們首創了一種新型橋基──‘筏形基礎’。所謂‘筏形基礎’,就是用船載石沿著橋梁中線拋下大量石塊,使江底形成一條矮石堤,然後在堤上建橋墩。”

黃護點點頭說:“原來是這樣子啊”

小船慢慢的向橋駛過去,大家都可以看到洛陽橋的橋墩了,姑丈高紀昌說:“洛陽橋的橋墩形式也別具一格,值得一看。你看,橋墩全中用長條石交錯壘砌,兩頭尖。你看這是為什麼呢?”

黃護想了一下,說:“我知道了,橋墩以分水勢,減輕浪濤對橋墩的衝擊。”

姑丈高紀昌說:“對的,就是這樣,你很聰明,你再想一下,為了鞏固基石,你看用什麼辦法好呢?”

黃護搖搖頭,想不出來,一會兒又說:“能像糊紙一樣的,粘起來就好了。”

姑丈高紀昌說:“這個辦法好,就是要粘起來,怎麼粘呢?工匠們想出了一個法子——‘種蠣固基法’,即在基石上養殖牡蠣,使之膠結成牢固的中流砥柱。”

黃護一拍大腿說:“牡蠣?就是我們當地美食‘海蠣煎’的那種牡蠣,哦對了,真巧妙,用種蠣的辦法把一塊一塊的大石頭給‘粘’起來,橋墩就結實了,真是太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