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在溝通。工作時,我們與同事溝通、與客戶溝通;在家時,我們與父母溝通、與配偶溝通、與子女溝通;一般時候,我們會與朋友溝通、也可能與陌生人溝通。溝通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而溝通在工作是否順利、家庭是否和睦、做人是否成功的等方麵,都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這樣說,一個人的成敗,完全取決於他對外溝通的能力。
但是,如果你真正用心體味每一次與人的溝通,就會發現,完滿的溝通是有難度的。我們常常會懊悔“當時為什麼講了那句話”、“當時怎麼沒想起該這麼說”、“人家怎麼講得那麼巧妙”,等等。這些懊惱、自責、羨慕是令人痛苦的,它讓我們聽到了一種聲音:“你在交際上似乎有些無能!”
再看看那些讓我們羨慕的家夥,他們有著同一種利器——逗人開心,讓人輕鬆、釋懷的幽默感!你需要它嗎?他們多麼光彩照人地活在眾人的歡笑中。你如果感興趣,可以研究他們成功的原因所在;你如果夠聰明,也會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它,並且嫻熟地運用它。
一、你會遇到的溝通絕境
生活在同一個國度裏的人,雖然沐浴著同樣的文化熏陶,然而人們為人處事的方法卻大不相同,有人熱情、誠懇,有人冷漠、戒備;有人主動溝通,有人抗拒溝通;有人老實巴交,有人八麵玲瓏;有人順從,有人叛逆……我們每天都要麵對各種不同心態的人,即使不當交際家,也常常因為與人打交道而產生各種麻煩。怎麼辦呢?有人聲稱,應組建協調人際關係的第四產業,現在的歐美國家裏,很多公關公司已經開拓了這種業務,他們可以為當事人排除各種各樣的人際障礙,大到政府間的糾紛,小到家庭矛盾。在我國,除了催巨額欠款之外,恐怕尚無人花錢去解決各種糾紛,因為我們的交往意識和經濟基礎尚不夠。但是,他們曾遇到的種種溝通絕境,我們一樣也躲不開:
1.人際疏離,缺乏溝通
人際疏離與關愛日薄是一個時代症。社會發展會導致人際關係淡化,它主要表現在:
個人之間的心理距離變大
環繞在我們周圍的現代化通訊設施越來越多,從電話、電報到傳真和E-mail,從報紙、電台、雜誌到互聯網和“聊天室”,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越來越快捷、方便了。
但是,這些現代化的通訊方式也漸漸地隱去了語言所蘊含的豐富的情感,人們麵對麵交流的機會逐漸減少,從而越來越疏離了人們之間的親密感情。許多人沉溺在虛擬的網絡世界、動畫世界、影視的世界、現代神話的世界裏不能自拔,乃至於不願麵對真實的世界,不願走進現實的生活,甚至喪失了實際生活的能力。
交往頻率下降
現代人太忙碌,現代人事情太多,因此,很多鄰裏、同事,過著“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生活,見麵亦不相識。確如美國1950年的暢銷書《孤寂人群》中預言的:大眾媒體的興起,將引發社會疏離現象,未來社會將成為一個缺乏人際互動與人情的世界。上網成癡早已是一般美國民眾的現狀,因此和他們的家人、朋友相處的時間也相對減少,網絡族的社會互動能力有逐漸退化的趨勢,同樣,在我們國家,這種情況也很普遍。
個人之間的關係不穩定
現代人各顧各的存在方式和生活習慣,使人際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離和脆弱,親情的淡薄、友情的冷漠、愛情的變質,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人際關係的十分突出的特征。
傳統上那種田園詩般的生活變成了充滿激烈競爭的緊張生活,我們在物質盛極卻人際疏離的時代再也體驗不到往日富於詩情與人情的交際生活。疏離的人際關係使我們的孤獨感越來越強。
2.自視高貴的現代人,輕視溝通
有些人對與自己無關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對待,甚至錯誤地認為言語尖刻、態度孤傲、高視闊步,就是自己的“個性”。結果是“水至清則無魚”,不合群,待人不隨和,或是由於行為習慣上的某種怪僻使他人難以接受。這樣就從心理上和行為上與他人產生了屏障,結果自己將自己封閉起來,致使別人或者出於厭惡而不願接受你,或者處於心理防範而疏遠你。
3.自卑之時,怯於溝通
患有交往恐懼症、多疑症和交往自大症的人習慣於自己已有的交往圈子,經常會拒絕圈子外的人向自己伸出的“橄欖枝”。
他們常常把注意力集中於自己的不足:無論如何努力,也不可能做得更好,因此就放棄了努力,並常常指責自己。所以在人際交往中總感到自己矮人一頭,於是隻有關閉交往的大門,成為孤家寡人。
一個人如果陷入了自卑的泥潭,就總能找到一萬個理由說自己如何如何不如別人,比如:我個矮、我長得黑、我眼睛小、我不苗條、我嘴大、我有口音、我汗毛太多、我父母沒地位、我學曆太低、我職務不高、我受過處分、我有病、乃至我不會吃西餐,等等,由於自卑而焦慮,於是怯於溝通,從而影響了自己的成功,導致失敗。即失敗—自卑—焦慮—怯於溝通—失敗,這就是自卑者的惡性循環。一個人如果陷入了自卑,在人際交往中除了封閉自己以外,就有可能會奴顏卑膝,低三下四。
自卑是如何形成的呢?
主要是在個人成長中,受到的負麵暗示太多,也可以說是受的批評太多了;失敗和挫折太多了,看不到自己的優勢,總怕別人瞧不起自己;最糟糕的是自己關起門來,想像自己如何不如別人,如何失敗等等。
自卑給我們帶來什麼後果呢?
自卑使我們固步自封,不敢同別人溝通;自卑使我們失去自信,不敢參與激烈的競爭;自卑使我們不敢冒險,不敢創新。
4.戒備之心,難以溝通
想想看,人際之間常有的爭執、吵鬧、誤會乃至過去很多的冤假錯案,哪件事情不與猜疑有關呢?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裏就有很多關於猜疑的教誨,如:“疑人偷斧”、“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麵不知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等等。
要摒棄猜疑,建立理想的溝通情境,就必須對猜疑有清楚的認識。
什麼是猜疑呢?
猜疑是基於一種對他人不信任的、不符合事實的主觀想像,它是人際交往過程中的攔路虎。具有猜疑心理的人與別人交往時,往往抓住一些不能反映本質的現象,發揮自己的主觀想像進行猜疑而產生對別人的誤解,或者在交往之前對某人有某種印象,在交往之中就處處用這種成見效應與對方接觸,對方一有舉動,就對原有成見加以印證。
雖然猜疑心理有種種表現,但我們可以發現其共同的特征,即沒有事實根據,單憑自己主觀的想像;抓住“毛皮”,忽略本質,片麵推測;不懷疑自己的判斷,隻相信自己,懷疑他人,挑剔他人。具有猜疑心理的人把自己置於一種苦惱的心態中,對別人采取不信任的態度,嚴重的甚至對自己的感覺也產生懷疑。
猜疑心理往往導致心理偏執。這種人常常敏感固執、謹小慎微,事事要求十全十美。這樣不僅危害自己,也危害他人。猜疑的人往往目光短淺,沒有遠大的目標,沒有真誠善良的心。
因此,具有猜疑心理的人在交往中很難進行有效的溝通。
二、理想的溝通
1.平等的溝通
平等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前提。但平等是相對的,不平等是絕對的。例如,人的社會地位、社會背景、長相、健康、財富等永遠不可能是平等的,而且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會製度、不同的時代,對平等還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平等的觀念不是固定不變的,平等的類型也是多種多樣的,例如,人權的平等,在法律麵前人人平等,在真理麵前人人平等,在金錢麵前人人平等。
我們在此所說的是交往的平等,主要指情感的對等,“野地烤火一邊熱”是不會獲得真正友情的。一個趾高氣揚的人,也是不能心悅誠服地說服別人的。
平等也意味著尊重,老師對學生,家長對孩子,也需要某種平等,淩駕於別人之上的言行是不會成功的,也許還會得到回擊,“代溝”就是表現之一。
對等吸引實際上是人際關係中相當複雜的交換關係,它表現在個體行為體驗中。如“人際互惠感”、“來而不往非禮也”,這種心理體驗恐怕是任何人都在所難免的。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利用這種互酬心理來平衡彼此間的情感,調節人際關係。
在人際吸引過程中,你欲求人家喜歡你,加大被你吸引的力度,就要努力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別人,如果總用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教訓別人,與人相處,那就互動不起來了,也叫人難以喜歡你。此外,平等待人必須真誠,叫人一看就知道你是發自內心的,如果虛情假意,人家就會對你敬而遠之。
2.良性溝通
良性溝通也是一種理想的溝通,良性溝通情境的創造,一般包括以下11點:
(1)四分鍾哲學——開始的前四分鍾,在任何情境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要給人良好的感覺與印象,無論是電話中,或與人麵對麵直接接觸時,成敗的關鍵就在於最初的四分鍾。
“四分鍾哲學”的掌握,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四分鍾,傳遞愉快,傳遞溫情,如:“早安!您好!您好棒!好榮幸見到您!”都是好詞句;若有不滿、怒氣,且稍慢!你不妨先說好話,四分鍾以後再慢慢陳述,這樣可將衝突的產生降到最低。
(2)微笑——保持微笑,不僅激發溫馨,還可以化解暴戾,是建立良性溝通最簡單而又有效的方法。
(3)眼神接觸——眼睛直視對方,表現為真誠、關注,可讓對方心神平靜,有安全感。
(4)傾聽——先做良好的聽眾,聆聽對方發言,有助於化解分歧,還可掌握部分訊息,有助於溝通。
(5)觸動力——適度的身體接觸,例如握手、輕拍手背、拍肩等,有助於拉近相互距離。
(6)精神力——保持高度精神力,將這種旺盛精神感染溝通對象。
(7)自信——充滿自信,由眼、聲、氣、肢體充分表現,必有懾人之氣。
(8)準備充分——充分準備需要報告或溝通的內容,才會建立完全的自信,也才不會心虛、懼怕;人們往往對不確定、沒把握的事,表現搖擺,沒信心。若事前充分準備,就有信心進行溝通。
(9)空間情境——顏色輕柔,冷色調有助於安定情緒;淺淡的米、黃,則有溫暖感覺,冬夏亦可選擇不同色調。而在溝通的小環境中,如在賓客進場時播放輕音樂,則會使人精神放鬆,有助之後的溝通。
(10)衣著——以簡單保守為宜,以免注意力分散,顏色方麵,除男性西裝為深色外,女性可穿淺色套裝,而洋裝的色彩也不可過於強烈繽紛,佩件也以簡單為宜。
(11)距離——溝通者相互站、坐的距離不可過遠或過近,過遠則失去直接效果,太近則有威脅壓迫感,站立時以兩人相互握手的距離最為適切,坐時中間以一椅之隔,或隔桌相對。
有了良性的溝通情境,在溝通進行中,為了維持這種良好情境,還有以下12點原則必須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