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如何抗拒憂慮(1 / 3)

改變人生的一句話

1871年春天,一個年輕人在一本書裏,意外地讀到對他前途產生了莫大影響的一句話。這使他頓時高興起來。因為這時,他正被煩惱包圍著:怎樣通過期終考試?畢業後到哪裏去?怎樣才能就業?怎樣才能生活?

這個年輕人是蒙瑞綜合醫院的醫科學生,名叫威廉·奧斯勒。他所讀到的這一句話,幫助他成為牛津大學醫學院的講座教授,創建了世界知名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並且被英國皇帝封為爵士,無憂無慮地度過了一生。

這句話究竟是怎樣的呢?

那就是湯姆士·卡萊裏所寫的:

“我們最重要的,不要去看遠方模糊的,而要做手邊清楚的事。”

人類已經研究出治療——甚至預防——許多種曾使人恐懼的疾病的方法。毋庸置疑,未來的醫學發展也一定可以攻克我們現在的那些不治之症。但是,對於如何克服“憂慮”這種毛病,人類的進步卻似乎十分有限。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它的殺傷力不減反增。

不過,變革雖必要,焦慮也仍然是焦慮。不管焦慮的起因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焦慮本身都是一種病態,每個人都必須重視它。

當戴爾·卡耐基關注“憂慮”這個主題時,當時世界正為經濟蕭條所困擾,他清楚地看出學員與朋友們臉上所流露的“憂慮”神色。

卡耐基寫道:“年事漸長,我認識到憂慮真的是成年人所麵對的最嚴重的問題。我的學員中絕大部分都是白領階層——主管、業務員、工程師、會計師,各行各業都有——而他們也多半各有各的憂慮,正是這種憂慮使他們來到我這裏。我顯然急需一本克服憂慮的參考書,於是我開始找尋這樣一本書。”

卡耐基寫道:“我到紐約市的公共圖書館去查找,結果很驚訝地發現‘憂慮’一類的書隻有22種,而在‘蟲類’項目之下的書卻多達189種,幾乎是前者的9倍之多,這不是很有趣,或者說很諷刺嗎?”

“既然人類所麵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憂慮,你一定會以為每一所高中或大學都會開一門‘如何停止憂慮’的課吧?就算不是每一所學校都有,起碼至少有一家吧!可是我卻從來沒聽說過。”

卡耐基先生花了7年的時間研讀有關克服憂慮的資料。他把能弄到手的每一本有關憂慮的書都讀遍了,可是它們不是心理治療類的,就是空話連篇完全不切合實際的。不過,卡耐基還是繼續閱讀與研究。他所憑借的是他所謂的“克服憂愁的實驗室”——也就是他晚上授課的成人班。

卡耐基還去訪問了亞瑟·蘇茲柏格,他是有名的《紐約時報》的發行人。蘇茲柏格告訴卡耐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燃燒到歐洲時,自己非常恐懼,對未來的憂慮和煩惱,使他幾乎無法入睡。他經常半夜裏爬起來,拿著畫筆和顏料,對著鏡子,想畫一張自畫像,以此來穩定自己的情緒。然而最後,卻是一首讚美詩中的幾個字,使他消除了煩惱和憂愁。這幾個字是:“隻要一步就夠好。”

這個“一步”,就是今天,現在所需要做的。

有這樣一個人,他在星期天的早上就開始為這個星期的工作而擔心。他帶著巨大的焦慮感和懷疑情緒去規劃著未來。他一次又一次地在頭腦中檢查著他的計劃,考慮著將如何克服這個困難和那個困難;如何去支付這張支票;如何去處理那種緊急狀況;擔心著某些事不會順利進展,並且想象著可能會在這個星期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種種不幸。於是,當星期一早晨到來時,比起在上個星期關上辦公室門時,他顯得更為筋疲力盡,更缺乏去處理生意的積極態度。

哦,從對未來的悲觀預測中,人們遭受了怎樣的折磨啊!許多人在頭腦中經曆了許多從未在現實中出現的巨大痛苦和折磨。就好像懦夫在死亡之前就有許多次死亡體驗一樣,也體會著想象中的恐懼和驚慌。這種貫穿一生的不幸預測,難道有什麼價值嗎?這麼多人受到了莫名恐懼的折磨!他們不能明確地說出自己所害怕的事物。這是一種擔憂,一種預兆,一種對不幸將要發生在他們身上的痛苦感覺。他們總是會告訴醫生說,他們擔心著某些事情,但他們不知道那是什麼,他們無從確定是什麼東西使自己感到緊張和恐懼,然而他們依然不能擺脫精神上對某種災難的想象和恐懼感,所以他們覺得非常痛苦。有許多年輕的男人和女人在給卡耐基的信件中,描述了他們所經曆的這種痛苦。

人們總說,“我擔心這個”,“我擔心那個”。他們並不知道這樣的說法會牢牢地刻在他們的頭腦裏,以至於他們最後形成了恐懼的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在人體係統中產生了一種慢性毒素,對健康非常有害,會使許多人處於一種消極的精神狀態中。哈維·威廉博士說,恐懼使某種體液轉變為有害的毒素,而這些毒素會滲透到身體的每一個器官中,並容易引發疾病。

如果生活向人表明了危險的信號,那麼就要避免原有的生活方式。否則,人們會處處遇到危險。媽媽那灰白的頭發增多了,是因為她總是擔心著自己的孩子,害怕某些事情會在他們身上發生:害怕他們會從樹上摔下來,他們會被車子撞死,他們會被綁架,等等。而當孩子們碰巧沒有在預定的時刻回來時,她又開始擔心、煩躁和不安。如果她的丈夫因為某些事耽擱而回來晚了,她又會認為他一定出了什麼事,他或許出了交通事故,正躺在一家醫院裏。不用說,她在生活中肯定不是一個快樂的女人。

卡耐基說:“在對待那些用各種預兆來折磨自己的病人方麵,我們發現一種方法特別有效,那就是強調我自己在生活中也經曆過非常不完滿的事情。而且,我在與病人進行的這種交流中,總是使用卡爾·舒爾茨在他的《回憶錄》中講述的故事。舒爾茨將軍描述了在昌塞勒斯鎮戰役中的一個早晨,他被自己的噩夢驚醒了,他那天有一種不祥的預感,而且非常確信這種感覺——他感到自己的生命大限已經到了,他會在那天的戰鬥中被殺死!而以前他從來沒有這樣的預感。他曾聽說過,這種預感就是死亡的前兆。他試圖擺脫這種恐懼感,但是恐懼感緊緊地抓住了他,他無法從中解脫出來。隨著時間一天天地過去,他的這種信念也越來越強。最後,他坐了下來,並給自己的家人寫好了遺書,然後他走上了戰場。

“當他的軍團出現在前線時,他知道自己的預感更真實了,於是,他帶著一種末日就要來臨的心態投入了戰鬥。他是一個勇敢堅定的德國人,也是一個受過良好訓練的軍人,他應該完美地保持了自己的勇氣,明智地調動自己的部隊,但他那致命的預感並沒有離開他。突然,他的副官在前線奔跑時被加農炮擊中了,當看到他的副官倒下時,那對死亡的恐懼突然間從將軍的頭腦中消失了,以一種不可捉摸的方式離開了他。他的恐懼消失了,而他也投入了戰鬥最為激烈的地方,並且回來時毫發未損。

“這個故事精彩地闡述了兩個觀點:首先,即使是一個思想堅定、受到良好訓練的軍人,也會有恐懼的預感;其次,我們中的所有人都是帶著許著各種各樣的預感生活的,而大部分的預感永遠不會真正地發生。”

許多軍人在戰場上擺脫了恐懼,他們對自己說:“隻有一顆子彈會把我打死,而在那顆子彈飛過來之前,什麼事情都不會發生。”這樣一個士兵就可以不帶任何恐懼地走上戰場,那麼,其他有著恐懼感的人不是很愚蠢嗎?而那恰恰是我們許多人總是在做的事情。

讓那些永遠不可能發生的事困擾著我們,從我們體內不斷地抽出生命的體液,並讓我們的生命變得幹枯、無趣和無聊,難道還有什麼事情比這更愚蠢、更荒謬嗎?所有這些想法,對獲得成就和歡樂來說,都是非常可怕的敵人!

無論巨大的不幸將多麼迅速地發生在我們身上,讓我們在其他時間裏盡可能過一種快樂的生活。作用於人體的精神化學公式是這樣的:期待著好的事情發生,於是好事情真的發生了;期待著壞的事情發生,於是真的出現了惡果。

那些總是在談論壞運氣的人會帶來壞運氣,因為那是一種自然的法則。我們期待什麼,我們就會去接近什麼;而我們所恐懼的事情,也將在我們身上發生。

永遠不要去跨越一座你還沒有遇到的橋,要把這作為一條生活準則。永遠不要為你認為可能要發生的事情而感到焦慮。為明天擔憂的人會害怕生活,而且這種人一定是懦夫。他沒有對自己的堅定信仰,所以,他永遠不會有太大的成就。

人們為過去與未來所消耗的精力,想來真是令人驚心。過往已逝,而未來尚未來臨。不論我們如何努力,也不可能影響它們分毫。我們唯一能掌握的時間就隻在現在,隻有今天。

戴爾·卡耐基寫道:“你我都站在過去與未來的交彙點上。過去永不再來,未來尚未發生。你不可能活在這兩段時間內,哪怕是一刹那也不可能。如果你非要如此,那肯定要造成對身心的傷害。因此,讓我們知足地活在現在,活在我們唯一能為之努力的時段裏:從這一個現在到下一個現在。”

不要為過去發生的事憂慮,不要為未來可能發生或可能不發生的事憂慮。好好把注意力集中在今天真實的生活中。

當然我們應為明天做準備,並由過去的經驗中學習,以改善未來。可是要注意提醒自己的是,未來與過去都是不可改變的事,不要因不可改變的事憂慮或緊張。

作曲家兼歌星尼爾·西達卡是從他母親那兒學到這個真理的。尼爾說:“她總是教導我,把每天都當作一份禮物,不論好壞都要努力過下去,並且應該多看好的一麵。”

這容易做到嗎?西達卡承認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子的,而往往是恰恰相反,“經常都在掙紮,苦悶一旦襲來,很長時間都排遣不去。不過我相信我最終可以做得到,事實上在大多數時候我做得還是比較成功的。我們人人會有各自的問題,這些問題常常會來煩我們,你得想辦法推開它們。一定得這樣做,沒有其他的選擇。”因此,當憂慮到來時,一定要對準目標,把你的精力、注意力、判斷力都投注於唯一作得了主的現在——今天。然後就全力以赴去做該做的事,你一定會很驚訝地發現活在今天,活在現在,可以成就多少事情。

底特律城已故的愛德華·伊文斯先生,生長在貧苦家庭,最初靠賣報為生;後來在雜貨店做店員,家中每天都靠他的收入吃飯,他隻得找新的工作,做了助理圖書管理員,盡管工資微薄也不敢辭職。八年之後,他鼓起勇氣開創自己的事業,竟然時來運轉,用借來的五十美元發展到一年淨賺兩萬美元,可惜好景不長,他存錢的銀行倒閉了,他不但損失了全部財產,還負債一萬六千美元。他經受不住這樣的打擊。“我吃不下,睡不著,”他說,“我開始生起奇怪的病來,病因純粹是憂鬱過度。有一天我走路時昏倒在路邊,從此隻能臥床休息,結果全身都爛了,最後連躺著都痛苦不堪。這時醫生告訴我,我大約隻能活兩個星期了。

“我大為震驚,隻得寫好遺囑躺下等死。這樣一來,憂慮也就多餘了。於是,我便再也不去想什麼未來了,對我來說,今天,隻有今天才是實實在在的。我放鬆下來,閉目休養了好幾個星期。雖然每天睡眠不足兩小時,但卻很安穩,那些令人身心疲憊的憂慮漸漸消失了,胃口也漸漸好起來,體重也開始增加。

“又過了幾星期,我能拄拐走路了。六星期後我又能回去工作了。過去我的年薪曾達兩萬美元,現在能找到每周三十美元的工作就很高興了。我的工作是推銷一種擋板,我不再後悔過去,也不害怕將來,而是將全部時間、精力、熱忱都放在推銷工作上。”

愛德華·伊文斯的事業發展迅速。沒幾年,他已是伊文斯工業公司的董事長。從那以後,他的公司長期雄霸紐約股票市場。如果你去格陵蘭,很可能會降落在伊文斯機場,這是為紀念他而命名的。但是,如果他當時沒有學會“生活在完全獨立的今天”,那絕不會有這樣的成功。

在戰時,軍事領袖必須為將來計劃,可是他們絕不能有任何焦慮。“我把我們最好的準備,供應給最好的人手,”指揮美國海軍的海軍上將厄耐斯特·金恩說,“再交給他們似乎是最聰明的任務,我所能做的就是這些。”

“若是一條船沉了,”金恩上將繼續說道,“我不能把它撈起來。要是船再往下沉,我也擋不住。我把時間花在解決明天的問題上,要比為昨天的問題而後悔好得多了,何況我若是為這些事情煩心的話,我不可能支持很久的。”

不論是在戰時或者是在平時,好想法和壞想法之間的分別都是:好想法考慮到原因和結果,而產生很合邏輯的、很有建設性的計劃;而壞想法通常會導致一個人的緊張和精神崩潰。

目前的生活方式中,最可怕的一件事就是,我們的醫院裏大概有一半以上的床位,都是保留給神經或者精神上有問題的人。他們都是被累積起來的昨天和令人擔心的明天所加起來的重擔壓垮的病人。而那些病人中,大多數隻要能奉行這句話:“不要為明天憂慮”,或者是威廉·奧斯勒爵士的這句話:“生活在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裏”,今天就都能走在街上,過著快樂而有益的生活了。

也許沒有其他任何事情會像“明天的麵包”這個問題一樣,能引起這麼多人的擔憂和憂慮。麵包從哪裏來?我們將如何為自己和所愛的人提供麵包呢?我們感到夜不能寐,總是惴惴不安。但是,這樣做不僅於事無補,反而會使我們喪失為明天的麵包而工作的寶貴能量。擔心債務,或者擔心未來,這種擔心已經浪費了這個世界的多少能量啊!

憂慮感和擔心從來沒有創造出任何有價值的東西,但是它已經使許多脆弱的人失去了無數的機會,這些人幾乎天生就是憂慮感的受害者。他們總是為自己的憂慮感,尋找各種各樣的可能的理由。

一個家庭主婦提醒她那秉性隨和的丈夫,六天後要支付房租。丈夫回答說:“那麼,以後五天我們不必為房租的事擔心了,到第六天,也就是到期的那天,我們再考慮這件事就行了。”

許多人可以從這個富有哲學頭腦的丈夫身上吸取教訓:在必須要考慮這些事之前,根本不必擔心。

據說,懦弱的人在死亡之前會產生對死亡的強烈恐懼。同樣,在房租到期或者一些必須麵對的事情發生之前,不必要的擔心會使我們的思維失去平衡,並破壞我們原本快樂的生活。而這種擔憂和恐懼感帶來的臆想中的折磨,要比現實中發生的事情更為可怕。

有一個人的眼睛受傷了,然後他就產生了種種對未來可怕後果的想象,為此他遭受了兩天兩夜的折磨。他幾乎徹夜難眠,想象著自己正躺在醫院裏,醫生們開始做手術而他的眼球可能要被摘除。他還想象著,自己的另一隻眼睛也慢慢地受到了感染,自己也許會完全瞎掉。於是,他的整個思想完全陷於對未來的臆想當中,他幾乎要發瘋了!在事故發生的幾天後,一位朋友在街上看到他,詢問了他眼睛的情況。他對朋友說:“哦,現在已經好了。隻是有一小粒煤渣掉了進去,引起了感染。”

做種種無端的猜想,並為各種各樣永遠不會發生的事情擔憂,這是絕大部分人的生活寫照。許多人在頭腦中不停地孕育著種種可怕的預感,結果就把陽光關在了自己的生活大門之外。他們經常在頭腦中描繪出一些未來可能會出現的巨大災難:他們將失去金錢和地位;一些可怕的事件將會發生;他們會染上一些致命的疾病;他們的孩子可能會在交通事故中斷腿或喪生;他們可能會被一輛汽車撞死;如果去遊泳,他們可能會被淹死。總之,無論他們在哪裏,無論在什麼時候,他們肯定會遇到一些可怕的事情。他們看起來也總是在預想著最糟糕的事情會在自己身上發生。無論做什麼事情或麵對什麼樣的事情,他們總是會看到前麵到處是障礙或麻煩。在工作之前,他們就想象著可能會出現可怕的事情,就對種種困難、麻煩和危險作了多次設想,然後才開展他們的工作。

這樣的心態怎麼能做成任何有價值的事情呢?首先要擺脫憂慮感,然後再工作!對早已成為曆史的又無法挽救的事情產生種種煩惱和憤怒,或者對永遠不會到來的疾病作種種預想,除了會榨幹你的身體力量,浪費你的精力,阻礙你的發展和減少你的歡樂之外,還能有什麼幫助呢?

憂慮、緊張、猜疑、憎恨、嫉妒、報複等不良情緒都是恐懼的產物。它們屬於同一種情緒特征,並且具有同樣的不良作用。而羞怯則是這一家族中比較年輕的一個孩子。恐懼和擔心是一個人能力的強大殺手和效率的扼殺者,它們會削弱人們的體力和精力。在這種情緒的不良影響下,人所有的肉體和精神力量都會開始萎縮。恐懼和擔心的受害者往往還會由於經曆了極大的痛苦和生活的遭遇,而使自己的情感產生非常巨大的變化,會陷於消極厭世的精神苦海中。

當大腦細胞充滿了這些思想的毒素時,人就不大可能進行清晰的思考了。於是,大腦不能正常運轉,思維被破壞,整個人會變得糊裏糊塗而缺乏效率。在這種情況下,血液也變得渾濁,大腦開始喪失一些健康大腦所具有的效能。

許多人是身體不健康的受害者,也是慢性憂慮症的受害者。憂慮是尤其危險和有害的,長期的憂慮,會毒害人的血液、大腦以及其他身體器官。當人的思想受到困擾時,所有正常的精神過程會被扭曲,我們往往不能明智地思考,不能從任何事上得到樂趣,於是也就不會有效率可言。

憂慮感隻有害處,沒有任何好處。這往往是“思想上的近視,是一種卑微的生活方式,常常過分地誇大一些細小事物的負麵影響”。很少有其他事情會像憂慮感一樣,削弱我們的創造能力和工作能力。因為憂慮感的影響,我們“明天的麵包”就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遙不可及。

在美國如此盛行的讓人煩躁不安的憂慮症,純粹是美國文明的一種產物。在歐洲人的語言中,幾乎沒有一個詞可以用來準確地描述憂慮感,因為在那兒人們很少感到憂慮。在美國,憂慮感盛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國家資源過於豐富所引起的,這種資源的豐富極大地誘發了人類貪婪和自私的本性,以至於很多美國人看不到生活中還有其他更有價值的事物。與精神財富、文化財富、生活的甜蜜快樂和賦予人滿足感的其他事物比起來,很多人把純粹的物質財富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

和健康的情感、良好的生活狀態相比,憂慮感往往和過於強調金錢的價值聯係在一起。對我們周圍的物質奢侈品有更大的野心,相應地就會產生更大的憂慮感。

我們過分的驕傲感,特別是過於自負的心理,也與憂慮感有直接的關係。當我們沒有得到某些我們希望得到的事物時產生憂慮感,並不是因為我們真正必須要得到它,而是因為我們的自尊心在作祟。我們希望保持自己的體麵,希望比我們身邊的人看起來更為出色,希望使自己看起來比我們實際的情況要更好等等。換句話說,希望給別人留下什麼樣的印象,與我們的憂慮感有很大的關係。別人的看法、社會的輿論往往會影響我們,甚至促使我們去追求那些代價很高而並非我們自己真正所需的東西。

要不是別人的努力工作使我們產生了緊張感,促使我們去努力工作的話,我們的工作本來可以非常簡單和容易。要不是這種在外界壓力下的拚命努力——因為受到輿論的壓力而努力去做別人已經完成的事,或者去努力爭取別人已經得到的東西,我們的生活本該是多麼的美好啊!為什麼就因為別人已經做了,我們就要如此緊張、這樣拚命地去完成同樣的事,使我們自己變得神經兮兮,成為工作的奴隸呢?為什麼我們要對金錢如此迷戀呢?難道僅僅是因為金錢能夠使我們得到有些人已經得到的東西嗎?

物質的豐富並不能創造快樂。卡耐基所認識的許多最快樂的人對物質財富往往關注很少,但對生活、對健康、對機遇關注卻很多。生活在所有國家中最繁榮的國家裏,生活在所有曆史年代中最好的時代裏,能夠擁有許多朋友,並能擁有愛,能夠幫助別人,能夠通過努力工作成為對別人有用的人,能夠把我們的世界變為一個更好的人類居住地——這些都是可以讓我們獲得真正快樂的東西。即使是最卑微的人,隻要他停止感到憂慮,並且開始思考這些事情,他就會獲得無限的快樂!

在美國社會非常普遍的那種特別的憂慮感,在東方世界卻常常不為人所知。在那裏,人們並不是每天都緊張地奔忙著,去努力趕超別人,或者努力為自己積累許多金錢財物,而耗費掉自己的精力。精神與文化、和平與安寧、美和社交生活的歡樂,與積累起一大堆錢財相比,對他們意味著更重要的東西。

自從人們對什麼是真正的快樂產生錯誤觀念的那一時刻起,他們就開始相信,如果他們能獲得更多的財富、更多的金錢、更多的這樣或那樣的東西,那麼,他們就可以從憂慮感中擺脫出來,獲得真正的滿足和快樂。但是,即使他們增加了財富,積累了錢財和物品,事實上從來沒有任何人因此而變得更快樂,因為真正的快樂是不依賴於物質條件的。快樂純粹是一種精神狀態,真正的快樂是獨立於外在物質條件的。它是正確思想的產物,是無私、仁愛和誠實生活的結果。

如果你正在抱怨、憂慮、感到煩惱和鬱悶,你是否意識到,自己不僅在破壞快樂,而且還在慢慢扼殺你寶貴生命中的最好年華呢?每次當你沉溺於一種消極思想時,每次當你對那些製造麻煩的事物進行抱怨時,每次當你責怪自己的貧窮和不幸時,你是否意識到,你正在扼殺自己生命的活力呢?如果你一天天地都處在憂慮與恐懼之中,你是否意識到,那將會縮短你的生命,並且加快毀滅你自己的速度呢?

如今,世界上的大多數人處於這樣一種生活狀態,他們已經達到了中等的物質生活水平,卻失去了生命中許多寶貴的東西,失去了大量的歡樂,並且由於包括憂慮感在內的種種精神敵人,扼殺了可能獲得的樂趣和滿足。

當你感覺到恐懼感或憂慮感正進入了你的思想時,隻要使你的思維中充滿勇氣、希望和自信,就可以立刻擺脫它。保持愉快,讓事物處於最好的狀態,並且總是想象著陽光燦爛的日子,這種思維的習慣是驅除憂慮感的最好方法。

人們總認為目前是一個令人苦惱的時代。許多人都在等待機會,希望將來出現對他們有利的光明前途。其他人則希望時間能倒流,回到以前的那種“美好的古老時光”中,當時剪次頭發隻要兩美元,空氣也幹淨宜人,生活簡單而舒服。

今天,如果你拿起報紙,翻到社論版,你可能會看到類似這樣的東西:

這個世界對我們來說太大了。太大的變化,太多的犯罪,太多的暴力與刺激。不管你如何努力,總是落於人後。你不斷地遭受壓力,想要跟上別人……然而,到頭來,你將迷失自己。科學上的發現及發明不斷地推陳出新,會令你驚愕不已,不知所措。一切事情都承載著沉重的壓力,人類再也無法承受更多的壓力了。

這篇新聞社論讀起來,就像是上周或昨天晚上才寫的。但事實上,它卻是寫於150多年以前,刊登在1833年6月16日的《大西洋日報》上。那時,或許正是許多現代人所謂的“美好的古老時光”。

對你我來說,這有什麼意義呢?我們能從這裏麵學到什麼呢?要知道,這篇簡單、不完整的社論,雖然已有150年了,卻能教導我們明白一項成功秘訣。

消除憂慮的萬能公式

弗蘭克·貝特吉爾是美國最了不起的保險業巨子。他告訴卡耐基,他不僅減少了生意上的憂慮,而且收入倍增,所使用的方法很簡單。以下是他講述的故事:

很多年以前,我剛開始推銷保險的時候,對自己的工作充滿了無限的熱誠和喜愛。然後發生了一點事情,使我非常氣餒。我開始看不起我的工作,甚至想放棄。我幾乎都要辭職了——可是我突然想到一件事。在一個星期六的早晨,我坐下來,想找出我憂慮的根源所在。

1.我首先問自己:“問題到底是什麼?”我的問題是:我訪問過那麼多的人,可是業績並不夠好。我似乎跟那些潛在的顧客都交談得很好,可是到最後快要成交的時候,那位顧客就會跟我說:“啊!我要再考慮考慮。貝特吉爾先生,什麼時候再來時再說吧。”於是我又要再去找他,浪費掉不少的時間,使我覺得很頹喪。

2.我問自己:“有什麼可能的解決辦法?”可是要得到問題的答案,我一定得先研究以前的事實。我拿出過去12個月以來的記錄,仔細看看上麵的數字。

結果,我有一個非常驚人的發現,就在本上,白紙黑字寫得很明白。我發現我所賣的保險裏,有70%是在第一次見麵就成交的;另外有23%,是在第二次見麵的時候成交的,還有7%,是在第三、第四、第五次……才成交。這些東西,讓我覺得很難過,很浪費時間。換句話說,我的工作時間,幾乎有一半都浪費在實際上隻有7%的業務上。

3.“那麼答案是什麼呢?”答案很明顯,我立刻停止第二次以後的所有訪問,把空出來的時間拿來尋找新的顧客。結果真是令人難以相信:在很短的時間裏,我就把平均每一次賺28美元的業績提高到427美元。

弗蘭克·貝特吉爾是美國最著名的人壽保險推銷員,每年接進來的保險業務都在100萬美元以上。可是他曾經一度想放棄他所從事的職業,幾乎就要承認失敗。結果呢?分析問題使他步入了成功之路。

凱瑞斯·加德納也是通過這種方法擺脫了困境。

“那麼這是一筆多大的生意呢?”凱瑞斯·加德納問道,“多大才算大呢?”加德納坐在位於紐約市華麗的王牌大樓第45層的公寓內,這座大樓矗立在第五大道,俯瞰美麗靜臥的中心花園。他背靠在絲絨椅子上,白襯衫敞著扣子,既沒有係領帶,也沒有穿夾克,電話的聽筒夾在他剃得光滑的麵頰與寬闊的肩膀之間。房間裏播放著爵士樂,在他的身後,一副簡單地標明“想象”的裝飾招牌靠窗掛著,它是這間簡單裝修的屋子裏為數不多的裝飾品之一。加德納心情放鬆,信心十足,悠然自得:他處理商務電話就像主持一個有關遊戲的閑談或者與朋友談論某些火暴的餐館一般應付自如。“那好吧,親愛的。”他對著話筒輕語。

他正在談一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生意。

當風險很大而回報頗豐時,這就正對加德納的胃口。“我是個極易興奮的人,”他放下電話解釋道,“我時刻準備著做大買賣。既然我投身於商業,我總能感到大宗交易的來臨,而且對股票的行情了如指掌,對大盤的走勢有先見之明,每次都是這樣。”作為加德納財富公司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同時又是1989年成立的業績顯赫的芝加哥經紀公司的創辦者,加德納在生意場上頗具影響力。他在工作中表現出不可思議的冷靜與鎮定,這正如麥克爾·喬丹在一場勢均力敵的籃球比賽結束前幾秒中的表現一樣。45歲的加德納身材高大,身體健康,他過著休閑、自信的生活。他成功的重要標誌是一輛令人炫目的黑色法拉利跑車,這輛車是他從另外一個經營得不錯的企業家那裏購得的。簡單說來,加德納不是那種典型的將衣扣係全,提著公文包在華爾街上班的人,他更像一個快樂地站在浪尖上的衝浪者。“這是我的拿手好戲,”他鄭重其事地說,“隻要我做事,不論是如何掙錢,還是怎樣創建自己的事業,滿大街也找不出與我做事方式一樣的人。”

這是因為在那裏找不到一個與加德納經曆相同的人——他曾經是一個與自己16個月大的兒子睡在地鐵站洗手間裏、窮困潦倒、無家可歸的父親。

加德納在路易斯安那州的丹佛市長大,他雖然從小就沒有父親,但並不缺少陽剛之氣。他的舅舅們是經曆過戰火的老兵,他們給他講了服兵役期間的許多驚險故事。“我記得聽過有關世界上所有城市的故事,我十分希望得到一張地圖,並在上麵找到這些城市,”加德納說,“所以我從很小的時候就向往著去一些地方走走。我也確實去了一些地方。”

加德納謊報了自己的年齡,報名參加了海軍,他一心希望到路易斯安那以外的地方闖蕩。然而,在四年服役期間,他的大部分時間隻在美軍基地裏充當一名衛生員。他也許觀察不到這個世界,但他從自己身上挖掘到了寶貴的東西。“我知道了自己到底能幹什麼,那就是需要我全身心投入的事業,”他說,“那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四年。”加德納與一流外科醫生一起工作,要不是他渴望著快點掙錢的話,他本可以去醫學院讀書的。在服役期滿後,他在加利福尼亞州的矽穀找到了一份推銷醫療用品的工作。一天,在他胳膊下夾著一本厚重的商品目錄和數十件免費樣品與客戶通電話時,他遇到了一個改變他一生的人。加德納回憶說:“在停車場裏,他開著車找車位,我向他揮揮手示意我將要離開。他是我有生以來遇到的最敏銳的家夥,他的舉止、發型、著裝都與他十分相配。他開著一輛光彩奪目的紅色法拉利跑車。”加德納詢問他做什麼工作,然後得知他是月薪八萬美金的股票經紀人。這恰恰是加德納想聽的。

加德納向迪恩·威特公司提出了經紀人培訓申請而且熬過了長達十個月的麵試。可問題在哪兒呢?“我和經紀人的形象格格不入,”他接著說,“我沒上過大學,因此沒有可以利用的大學同學關係網,而且我既無背景也沒有錢。那麼我怎樣才能搞到錢呢?我能給這份工作帶來什麼呢?”比這些更重要的是,加德納試圖闖入一個白種人控製的世界,單單這一點就可以阻止其他人追逐他選擇追求的夢想。要不是被逼無奈,他也不會成就一番事業。十個月後,他終於被迪恩·威特公司雇用,他被告知在一個星期一早晨到公司報到。“於是我就去上班,而雇我的人在周末就被解雇了,”他說,“那兒的人都以同樣的口吻問道:‘你是誰啊?我們並不認識你啊!’我隻好無趣地離開,回家去了。”

而壞運氣隻是剛剛開始。當他回到家時,發現他的女友離開了他,運走了他們所有的財產,同時也把他們的小兒子凱瑞斯帶走了。“她把這個家搬了個精光。”加德納說道。極度困惑之下,他蜷身坐著並反思他的失敗,直到幾個警察靠邊停車檢查他的車牌照,因為他又一次越線了。“我有1200美元的停車費沒有交,”他解釋道,“在加州,政府有一條規定:你要是付不起賬,那你隻好蹲監獄。於是我被關進了監獄。”

警察把加德納和其他三個人關在了一起——一個強奸犯、一個縱火犯,還有一個殺人犯。“每個人都把自己怎樣進來的故事講了一番,”加德納說道,“當他們問我是怎麼進來的時候,我答道:‘蓄謀殺人,而且我還會幹。’”他被判坐牢十天,可不巧的是在第九天他將與迪恩·威特公司有一個約好的麵試。“我已經得到了與大名鼎鼎的卡胡納見麵的機會,而我卻在蹲監獄!”他感歎道,“我必須想辦法擺脫那個困境,在那個時刻,我那高度集中精力的本領派上了用場。”

加德納所說的“高度集中精力的本領”就是仔細地研究和分析情況,直到能夠把握局麵。“我有能力使精神高度集中,”他說,“很長時間以來,每當問題出現時,我就專心去思考,這已經有四年了。人們問我,‘你為什麼要費心地去做那種事呢?’因為我知道事情是怎麼運行的,而且我知道我該怎樣去做,但這需要極其專心致誌。”於是加德納坐在那間小牢房裏,集中思考控製局麵的辦法。他不允許一個輕易的借口就毀了自己的夢想。後來他設法勸說一個警官讓他打了一個電話,這樣就使麵試拖延幾天。“我現在幹著同樣的事,”加德納說道,“就是把我的日程表變成別人的日程表。”更重要的是加德納正在展示著被自己稱為最大優點的人際交往能力。“如果把我的人際關係放到我的收支平衡表裏,那我將成為華爾街最富有的人,”他說道,“處理人際關係占我工作的90%,而且我對此十分擅長。在處理人際關係方麵,成功並不取決於你認識誰,而是取決於哪一個你認識的人能給你帶來財富。”

說服那名警官讓他打電話就恰是這條格言的最好見證。可是在他被釋放後,另一個問題又接踵而至:沒有整潔的衣服。於是他身著喇叭口牛仔褲、褐色夾克和那雙在監獄裏穿了十天、飽經磨難的阿迪達斯球鞋參加了他有生以來最隆重的麵試。“我實在想不出任何一個奇特的謊言讓麵試人相信,所以我就道出了實情,”加德納回憶說,“結果麵試我的人恰巧離過四次婚,於是在整個麵試過程中那人一直都在對我講他的妻子們的故事。”轉天,加德納在暫住的朋友家接到了電話——他得到了這份工作!

事情有好的發展,可那些奇怪的事情仍然和他作對。沒錯,現在加德納有了一份理想的工作,他還可以租一間房子在那兒準備參加經紀人考試。經紀人考試要長達八小時,不但令常人難以忍受,而且失敗率高達70%。加德納每天完成了在公司的長時間工作後,回到家還要苦讀股票、公債、可兌換證券等方麵的知識。有些夜晚他甚至要睡在辦公桌下。“沒有人知道我睡在公司裏,”他說,“我必須在其他人來上班之前醒來,盡可能地整理好。然後當別的受訓人員悠閑地坐著喝咖啡、看報紙的時候,我要處理二十來個電話。”加德納奉獻出了自己的每一刻來圓他的夢,他要把自己從社會最底層解救出來。他根本沒有時間分心去做其他事情。

然而有一天他家的門鈴響了,來的人正是他的前女友,她歸還了她從前帶走的,加德納一歲的兒子凱瑞斯。

加德納知道該怎麼做:他會留下這個孩子,他要盡自己以前沒有盡到的父親的責任。突然間加德納成了一個單身爸爸,他被趕出了房子,因為那裏不讓收留孩子。他帶著兒子在一個便宜的汽車旅館住了一段日子,但他們最終還是住進了舊金山的第一個無家可歸人員收容所。加德納說:“那兒的規矩很簡單,那兒隻是一個睡覺的地方,而不是過日子的地方。早上八點以前,你必須離開,而且你必須去工作或者去找工作。你沒有房間鑰匙,如果在房間裏留下了什麼東西,當你回來時它肯定就不存在了。你根本不會住同一間屋子,當你晚上回來時,如果還有剩下的房間,他們會隨便給你一間。就這樣,我和孩子在那兒熬了三個月。”每天清晨,加德納都不得不把自己所有的物品都打包。“我先把孩子放到他的小推車裏,接下來就是收拾我的公文包,然後是一個世界上最大的裝尿不濕的袋子和一個裝著孩子所有衣服的破書包,此外還有我的兩件製服(一件穿在身上,一件放在包裏),再加上一把雨傘——這就是我的全部家當。”有些晚上,當加德納帶著孩子從日間托兒所返回來時,房間已經住滿了,他隻好帶著小凱瑞斯來到屬於舊金山海濱地區快速交通係統的麥卡瑟火車站。這個車站裏有個能從裏麵反鎖的洗手間。“那個洗手間既寬敞又幹淨,”加德納說,“所以我們就去那兒,鎖上門睡一會兒,待上幾個小時養養精神。我不得不教會我的孩子一個小把戲:當有人敲門時,我們倆都盡可能地避免發出聲響。這個車站的確很大,所以當人們進不來時就會離開去找別的洗手間。”

加德納的日子過得很拮據,但他必須通過股票經紀人考試才能去掙經紀人的工資。“在我們住的那個地方,時不時地會有些妓女給我的孩子5美元,因為這孩子實在太可愛了。”加德納說,“說實在的,要沒有這些好心人,有些天我的孩子連飯都吃不上。”缺錢的窘迫讓他難以專心致誌地去追求他的奮鬥目標。他甚至懷疑過自己選擇的道路是否明智?他隻能勉強維持自己和孩子的生計。那究竟是什麼讓他相信他會成為一名股票經紀人呢?

不管怎樣,加德納鍥而不舍地追逐自己的夢想,並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股票經紀人考試並就職於迪恩·威特公司。一年以後,他被這家公司的競爭對手拜爾·斯特恩斯公司挖走了。後來他才知道他正是拜爾·斯特恩斯公司要找的一個PSD——一個貧窮、聰明而具有上進心的人。加德納說:“他們需要渴望上進的人,這也正是我想成為的人。”現在加德納踏入了拜爾·斯特恩斯公司的大門,但他還會經曆比其他人更艱苦的磨難。“那時公司裏乃至工業界都鮮有黑色人種出現,”鮑伯·穆賀說(當時他是拜爾·斯特恩斯公司的一名高級經理,現任舊金山薩特證券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這本是一個劣勢,可加德納把它變成了優勢。他深知每個人都在對他品頭論足,而他做的每件事都顯示出他無與倫比的職業修養。我很少遇見那麼有動力、有上進心的人。”

“加德納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從來不懼怕向人請教問題,”穆賀說,“他從來沒有對請求幫助而感到不好意思,即使在現在,他也會果斷地給別人打電話討論事情,他是世界上最好的提問者之一,也是最好的聆聽者中的一員。”通過股票經紀人考試隻是一項任務,而成為一個優秀的股票經紀人卻是一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加德納所具有的持之以恒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穆賀。“他不是一夜成名的,他成功的路上充滿了艱辛與挫折,”穆賀說,“但他渴望成功,他從來沒有忘本,也從來沒有為別的事情分過心。”

最終加德納在拜爾·斯特恩斯公司拿到了30萬美元的年薪,但這並不能按捺他做大生意的願望。1989年加德納在芝加哥的公寓開始經營自己的公司,注冊資金為1萬美元。如果從他有限的資金以及沒有什麼背景的角度來考慮,這的確是一個冒險的舉措。但就在這個時刻,他以往經曆艱難困苦的寶貴經驗起了很大作用。“無家可歸與白手起家都是一樣的奮鬥過程,”加德納說,“你缺乏資金,那你隻能‘空手套白狼’,我在無家可歸時學到的謀生技巧的確可以轉化運用到開創加德納財富公司之中。如今,年輕人總問我怎樣為自己的就業做準備,我的一貫回答是,體驗一下沒有家的感覺吧。這不是他們所希望的答案,但我要說的是:最好的培訓就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自己白手起家。”

去年,加德納財富公司的營業額高達1000萬美元,而今年他們要向更高的目標進軍。加德納正在進行著若幹個項目,其中包括他想盡快攬入囊中的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大項目(他的份額價值數百億美元)。同時,他也是大名鼎鼎的慈善家。在過去的四年裏他為教育活動捐款50萬美元。1990年他創辦了自己的刊物——《努力的回報》,這些催人奮進的小冊子分發給了10萬名7年級學生。封麵上印著的法拉利跑車是他從那個成功的商人手中購得的,他倆是在法拉利修理店相識。加德納稱這輛令人炫目的黑色跑車為“達斯·維達願意開的車”。車牌照上寫著“我不是喬丹”,他要表明的意思很簡單:“你不一定成為精明的商人或者人人皆知的橄欖球明星,但你同樣能成功。”加德納的兒子凱瑞斯在讀大學,他還有一個已經具備商業才能的十幾歲的女兒。他總和女兒強調說:“你必須思維敏捷,而且做事要專心致誌。”

加德納認為最重要的是:麵對困難你必須堅持不懈。與殘忍的罪犯一起被關在牢房裏,在車站的公共洗手間裏過夜,都是些令人痛苦的經曆,它們是加德納事業發展的絆腳石。他畢竟不是一個從事經紀人工作的理想候選人,他個人一次又一次失敗的經曆也足以摧毀他不堪一擊的夢想,但他下定決心要做一個他曾經希望成為的好父親,要做成功人士(就像舅舅們激勵他所說的那樣)。“走投無路的狀況確實令人不舒服,它會讓意誌不堅定的人崩潰,並為自己酗酒、吸毒找一個合適的借口,”加德納說,“但是當形勢很糟糕時,你應該深挖其中的原因,問問自己,‘我怎樣才能擺脫困境呢?’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怎麼才能’的問題。當形勢變得越來越糟糕而你想全身而退時,也正是需要你付出更大努力的時候。在你感到支撐不下去的時候,你的奮鬥才剛剛開始。”

當然,在生活中哪怕能得到一點小小的支持,對加德納來說也是一種幫助。他還記得一個難熬的夜晚,當時離實現他的夢想還很遙遠。那天晚上他住處的燈被關掉了,他隻得借著燭光給孩子洗澡。“在那個晚上我捫心自問‘加德納啊加德納,你被打敗了,你是盡了全力,但一切已經結束了。’”加德納說道。

就在那個時候,加德納可愛的兒子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他在浴缸裏抬著頭,用他那一雙大眼睛望著他說:“你知道嗎,爸爸?你是一個好爸爸!”加德納忍住淚水,接著回憶說,“就在那個時候,他說出了我最想聽的話。真好像是上帝特意教他那麼說的。”

可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怎麼做呢?如果我們去考慮事實——愛迪生曾鄭重地說:“一個人為了避免花工夫去思想,常常無所不用其極。”——如果我們真的去考慮事實,我們通常都隻會像獵狗那樣,去追尋那些我們已經想到的,而忽略其他的一切。我們隻需那些能夠適合於行動的事實——符合我們的如意算盤,符合我們原有偏見的事實。

正如安德烈·馬羅斯所說:“一切和我們個人欲望相符合的,看來都是真理,其他的,都會使我們感到憤怒。”

難怪我們會覺得,要得到問題的答案是這樣困難。如果我們一直假定2加2等於5,那不是連做一個二年級的算術題目都會有問題嗎?可事實上,世界上就有很多很多的人硬是堅持說2加2等於5——或者是等於500——弄得自己跟別人的日子都很不好過。

關於這一點,能怎麼辦呢?我們得把感情排除於思想之外,就像郝基斯院長所說的,以一種“超然、客觀”的態度去弄清事實。

要在憂慮的時候那樣做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當憂慮的時候,往往情緒激動。

不過,有兩個辦法,有助於我們像旁觀者一樣很清晰、客觀地看清所有事實:

1.在搜集各種事實時,假設不是在為自己搜集這些資料,而是為別人,這樣可以保持冷靜而超然的態度,也可以幫助自己控製情緒。

2.在試著搜集造成憂慮的各種事實時,有時候還可以假設自己是對方的律師,換句話說,你也要搜集對自己不利的事實——那些有損於自己的希望和自己不願麵對的事實。

然後你把兩方麵的所有事實都寫下來——常常發現,真理就在這兩個極端之間。

這就是要說明的要點:如果不先看清事實的話,你、我、愛因斯坦,甚至美國最高法庭,都無法對任何問題作出很明智的決定。愛迪生非常清楚這一點,他死後留下了2500本筆記簿,裏麵記滿了有關他麵臨的各種問題的事實。

所以,解決我們問題的第一個辦法是:弄清事實。讓我們仿效郝基斯院長的方法吧。在沒有以客觀態度搜集到所有的事實之前,不要去想如何解決問題。

不過,即使把全世界所有的事實搜集來,如果不加以分析和詮釋,對我們也絲毫沒有好處。

先把所有的事實寫下來,再作分析,事情就容易得多。事實上,僅僅在紙上記下許多事實,把我們的問題明明白白地寫下來,就可能有助於我們得出一個很合理的決定。正如查爾斯·凱特林所說的:“隻要能把問題弄清楚,問題就已經解決了一半。”

蓋倫·利奇費爾德是一位遠東地區非常成功的美國商人。1942年,日軍侵入上海,利奇費爾德正在中國,下麵就是他的一個故事:

日軍轟炸珍珠港以後不久,他們占領了上海,我當時是上海亞洲人壽保險公司的經理,他們派來一個所謂的“軍方清算員”——實際上他是個海軍上將——命令我協助他清算我們的財產。這件事,我一點別的辦法都沒有,要麼就跟他們合作,要麼就算了,而所謂算了,也就是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