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第五編 你能不能賺大錢:理財中的經濟學詭計(14)(1 / 2)

一般而言,35歲以下的年輕人可以承受較高的負債率,但不應超過100%,否則你的資產一旦縮水的話,你可能就要在技術上破產。你個人財務方麵如果出現技術上破產的話,你再翻身的過程是比較痛苦的。

現在有的城市的家庭負債率是普遍超過了100%了,這個會給你帶來嚴重的債務負擔和利息支出,而且更重要的是你的個人財務會因此出現不穩定的跡象。所以是租房還是買房一定不要超過自己的還債能力。

為什麼天價經理唐駿不買房

在溫州人炒房的同時,中國著名職業經理人唐駿卻潑了一盆冷水:“我的租房理論很簡單,隻要我的投資回報大於百分之六就賺了,因為中國的房子都是低於千分之五基數的。”

按照唐駿的解釋,千分之五基數就是月租金是房價的千分之五,“百萬的房子月租金是五千的話就是合理的”!他認為:“買房時的參考指標就是這個,不是這個月比上個月又漲了!”

有人問唐駿:“你為什麼寧肯每個月花12萬元住賓館也不願買房子?”唐駿給朋友算了筆賬:在上海買同樣質量的房子至少要花2500萬元。2500萬元拿來自己投資,唐駿相信年回報率至少在30%以上,保守一點,按20%來計算,2500萬元每年的回報就是500萬元。而住賓館一年才花150萬元,他從中還賺了350萬元。唐駿認為房子沒有賣出去的就等於沒有賺錢,就像股票一樣,而且房子更危險。

買房,還是租房?這是很多中國人經常思考的問題。

討論買房與租房的問題,首先要引入“機會成本”的概念。對買房者來說,付出的機會成本最直接的是首付款和月供款,而最終收益則是30年後的一套房屋。租房者的機會成本,則是不斷上漲的房租,而最終收益則是30年積累的投資收益。隻有通過比較二者的機會成本大小,或許能找到一個最佳答案。

其實,如果是在一個較正常的房地產市場中,這個問題並不難回答。因為一般而言,房屋的供求關係在售價和租價上的體現是一致的,基本反映了所在城市房地產市場發展水平。但是,當房屋供不應求時,情況就會變得複雜。

當房屋的售價上漲時,房屋的租價也會隨之上漲;房屋的租價上漲時,也會推動房屋售價的上漲。在這樣的情況下,租房者和買房者隻有根據各自的機會成本,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首先,可以通過一個具體的數據案例來進行分析。假設未來30年中國長期通脹率為8%,而房租也隨之同步上漲;同時,假設未來30年長期投資回報率為9%(1990年12月至2006年12月,基金定投上證指數的年均收益率為8.46%),銀行貸款利率7.87%不變。那麼,對於一套總價100萬,月租金2500元的房屋,在銀行按揭貸款八成的情況下,就會有下麵一個大致的現金流對比情況。

買房者貸款80萬元,以360期等額本息還款計算,月供款大約在5800元,和租房者2500元的月租金相比,月虧損3300元。但是,由於通貨膨脹的作用,房租大約在11年後會達到5800元。在此後的大約22年時間內,租房者的月租金支出會逐漸增大,逐漸回吐出先前積累的盈餘,並最終與買房者達到平衡。

在22年後,相對租房者需要繳付的高額房租,買房者的優勢開始顯現。按8%的長期通脹率,22年後房租約為13,591元;30年後房租會升到25,000元。租房者在最後八年需要繳納的房租為(13591+25000)/2*12*8=1,852,36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