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瑪格麗特·撒切爾(2 / 2)

1975年,撒切爾夫人當選為保守黨領袖。1979年,她在英國大選中勝出,出任首相。

剛剛上台的撒切爾夫人,麵對的是一個經濟爛攤子:英國國民經濟長期停滯,已欠外債220多億美元,經濟危機深深困擾著這個國家。

秉性倔強的撒切爾夫人決心要“恢複和振興英國”,要指引英國朝著“完全不同的方向”前進。上台伊始,她就開始對國內經濟政策進行一係列重大調整和改革。

撒切爾夫人首先實行貨幣主義政策抑製通貨膨脹。其次,大規模地實行國有企業私營化。同時,她又促使議會通過了幾項法案,限製工會權力,使工會人數銳減,勢力削弱,罷工次數明顯減少,社會得到了一定的穩定。她還改革了工資製度,力圖以此改善勞資關係。

撒切爾夫人為堅定地推行其政策,加強對內閣的控製,幾次改組內閣,1981年一年內就改組了兩次。對妨礙其政策的人,不論地位多高、資格多老,一律更換。她說:“不能讓內部爭論浪費時間。”

在外交事務上,撒切爾夫人更是以強硬著稱。1982年的英阿衝突,使這位女首相的“鐵娘子”風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以武力收回了由英國統治了近150年的馬爾維納斯群島。這一事件,在英國朝野引起了極大震動。國內輿論稱這是英國的“奇恥大辱”。撒切爾夫人立即召開內閣緊急會議,決定采用“炮艦政策”,並於6月14日攻占了馬島首府斯坦利港,阿根廷軍隊被迫投降。

英國在馬島衝突中大獲全勝,使撒切爾夫人的威望在英國大為提高。在不少英國人眼裏,她成了“英國”。

灑淚辭職,任職議會撒切爾夫人的改革政策在20世紀80年代使英國重振雄風,再次躋身於西方五強行列。

然而,20世紀80年代末,經濟危機卷土重來,英國經濟又一次進入衰退階段,而“人頭稅”

又在國內弄得怨聲載道。在舉世關注的歐洲一體化問題上,撒切爾夫人固執地堅持自己的立場,在統一防務、統一貨幣等問題上與其他國家分歧極大,使英國在歐共體內十分孤立。保守黨為保持其執政黨的統治地位,經過激烈的黨內鬥爭,決定逼走撒切爾夫人。

1990年11月,為保守黨贏得三連任、執政十餘年的撒切爾夫人被迫灑淚辭職。離開唐寧街首相府後,撒切爾夫人並未離開政治舞台,她繼續在議會中任職,並在許多國內和國際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堅毅、果敢、雷厲風行,這些詞似乎是很少用在女性身上的,但把它們放在撒切爾夫人身上則是再合適不過。她之所以成為英國政壇的“鐵娘子”,一個重量級的政治人物,與她堅強的性格、旺盛的精力、洞察世事的遠見是分不開的。如果沒有一種魄力,想使深受經濟危機困擾的英國重振雄風是很困難的,但撒切爾夫人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