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爾遜·羅利赫拉·曼德拉,1918年7月18日出生於南非特蘭斯凱首府烏姆塔塔,其父亨利·曼德拉是科薩族內騰布人部落的酋長。
少年時,曼德拉經常聽部族長老講述他們的科薩族祖先被白人殖民者驅趕和野蠻殺戮的悲慘遭遇以及奮起反抗白人殖民者占領的英雄事跡。
兒時的耳濡目染為曼德拉後來將反抗種族主義的鬥爭作為自己的生命埋下了種子。
作為酋長之子,少年曼德拉得以進入當地一所衛理公會主辦的白人教會學校,開始接受初級文化教育,但作為一名黑人孩子,曼德拉常常受白人孩子的冷眼。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對外界認識的增加,曼德拉對生活在同一世界上的人因膚色不同而導致的生活天壤之別的不合理現象產生了深深的疑問和不滿,對不合理的社會現象也從默默忍受屈辱、消極抵觸發展到公開的對抗。
從教會學校出來後,曼德拉進入了當時南非、也是南部非洲惟一招收黑人學生的黑爾堡大學。
這所由蘇格蘭傳教士於1916年創建的大學,當時聚集了一大批南非最優秀的黑人青年,很多日後成為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領袖的人當年都曾在該大學就讀。在當時種族歧視十分嚴重的環境下,一群有著同樣誌向和抱負的青年經常聚集在一起,探索如何爭取種族平等和實現民族解放大業,這對曼德拉的民族主義思想的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此時,血氣方剛的曼德拉積極投身於學生運動並很快在其中嶄露頭角。不久,他成為黑爾堡大學的學生代表委員會成員,頗得廣大學生,尤其是黑人學生的擁戴和敬重。
大學三年級時,曼德拉因參與組織了幾次反對種族歧視的抗議活動而被校方勒令退學。據說當年校方也曾勸說曼德拉宣布放棄搞學生運動作為讓其複學的先決條件,但曼德拉不為所動,毅然退學返回了久別的家鄉特蘭斯凱。
三年大學校園生活,使曼德拉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鍛煉了組織能力,尤其是結識了一批誌同道合的朋友,這為他日後從事政治活動打下了基礎。
23歲那年,為了逃避家庭和部族長老為其安排的婚姻,曼德拉再次離開家鄉前往約翰內斯堡,義無反顧地告別了將來當酋長掌管部落事務的傳統生活軌跡,走進了充滿動蕩和風險的未來。
1944年4月,曼德拉、西蘇魯等一批非國大中的年輕人創建了非國大青年聯盟,提出了一係列新的思想和主張。經過鬥爭的洗禮,這一大批青年在非國大內部脫穎而出,成為該組織新的領導層成員。
1949年,西蘇魯當選為非國大總書記,曼德拉也進入了非國大全國執委會。
正是在青年聯盟的推動下,非國大的整體鬥爭策略發生了重大變化。
在同年宣布的《行動綱領》中,非國大明確提出“開展一個運動,教育人民直接采取積極的抵製、罷工、非暴力、不合作以及其他手段以實現民族自決,反對白人統治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