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淵源(1 / 2)

不知該從何說起,隻知道是很久很久以前。那時候什麼也不曾建立最為原始,人類成群結伴有規律、有秩序的生存。但隨著群落的不斷壯大,生存空間的不斷減小,環境的優略比對,族落與族落相互攻伐,為生存的土地而戰。戰爭中成王敗寇,勝利者贏得土地失敗者淪為奴隸,從此便有種族的分化、歧視。民族與民族不斷爭鬥、磨合,隨著時間的推移,勢必會有一次亙古未有的統一,便有邦國的形成,領導者成為統治者君臨天下。皇帝享有無上權力,擁有世間的一切,卻逃不過生死輪回。君皇渴望永生,渴望永久的權勢。於是一些投機取巧的人開始為其謀得長生以換取富貴榮華,一場對生命的探索轟轟烈烈拉開序幕。

至今為止雖然真正意義上的長生不老還沒找到,但某些修真練道之人卻憑一己之力,悟天地造化,得神鬼莫測之力,竟能延年益壽,青春永駐,更有甚者返老還童,皇帝以為長生有望謀求長生的同時大力宣傳道教、佛學,以致道觀、寺院布滿天下,並使之教化萬民,越來越多的人踏上修仙成佛之旅。統治者隻求長生,修真練道者卻凡心未泯,仗著其修為法力追求起權勢地位。於是經過幾千年的興衰演變,“力量、權勢、永生”成為永世不變的追求。

如今帝國雖在但已不是皇權至上,有些仙山門派掌門長老雖不執政掌權,但以其聲名造詣帝皇也得給其三分顏麵,於是在某種微妙的關係中帝國與門派緊密的聯係在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自古善惡難辨是非難分。諸多門派家族因其各自修習法道不同,遂有門派家族高低之分正邪之別。世人在相互詆毀的同時便為各自套上枷鎖,是故正愈正,邪愈邪。但怎奈世人心性不一,又有環境、事故百般磨練,是善是惡便皆有麵紗遮掩以致天下良莠不齊。

神州大陸廣袤無邊,天地鍾靈奇秀,萬千變化。因其各方水土不同故有洲土之分。五洲:東西南北中。東洲大地常年陰雨,布滿名川大江,更有湖泊島嶼林立其中,有東洲水鄉之稱。西洲大地終年幹旱少雨,是故土地貧瘠,茫茫西洲盡是黃沙塵土、沙漠戈壁。南洲偏於一方,鄉民淳樸敦厚,和平少戰,自是極樂淨土,但土地卻是五洲最小。北洲乃蠻夷之地最是神秘,其山水險惡,怪林奇獸無數,更有惡瘴毒物,是以人跡稀少。唯中洲大地四時合宜、山靈水秀,土地豐盈肥美最適人居住,更是五洲最大,人口至多。

距今幾百年前,天下大勢乃正邪平分秋色,幸自古以來四大皇都與正道諸宗榮辱與共,遂魔教不敢與正道衝突,幾欲絕跡江湖。時天下有“三山四都”之說。正道以“雨墨仙宗”、“雲音寺”、“淩雲宗”為三大教派(道、佛、劍宗)之首,視為正道領袖,史稱“三山”。“四都”為中洲帝都、東洲水都、西洲塵都、南洲雲都。“四都”各統領一方水土,君臨一方,互不相犯。魔教亦有四大門閥:嶻默穀、秘羅門、辜卻堂、古雯宗。因各方勢力鼎足而立,相互牽製,整個神州大陸處於太平之世、繁榮之時。奈何天有不測風雲,地有旦夕禍福,當第一隻支柱搖擺不定時,是必有第二隻、第三隻隨之搖曳,那時將動蕩不安。

百年前北洲蠻夷之地出現動亂,蠻族夷民相互攻伐、茹毛飲血,以至屍橫遍野,怨聲四起。是故冤魂孤鬼不得往生,戾氣橫溢,妖惑眾生。幾年後蠻夷之地已成人間煉獄,一股妖異之氣初成氣候開始南下,所經之地人心受之魅惑人人變得凶殘暴躁,因此戰亂紛起爭端百出,引得人心惶惶。是時,雨墨仙宗、雲音寺、淩雲宗盡出門內得道高手結三宗之力,以雲音寺為首欲消除妖異之氣普度眾生。同時中洲帝都派遣使者呼籲各門各派支援三大宗門同時派遣軍隊鎮壓亂民。

魔教中人唯恐天下不亂見此千年不遇良機,欲結四大宗派之力共謀天下大事。不料古雯宗意外退出,時任宗主吳天被魔教嘲為懦夫。於是魔教三大門閥結成同盟軍,取名“焚天”,大舉進攻正道諸宗。一時間中洲烽火四起。

話說妖異之氣蠻橫無比陰毒至極,正道幾次三番壓製但卻又擋不住其死灰複燃之勢。更糟糕的是北洲之地濕骨林中夜晚時分盡出遊魂,常人遇之或人體異主或精力盡失,如若不及時拯救幾日後必死,難民紛紛求助正道諸宗,一時間正道應接不暇而後大亂。當時雨墨仙宗掌門虛神子深感民間疾苦、時局險惡,夙興夜寐乃至身心俱疲,每三十天衰老十歲,是故歸返雨墨仙宗,預料到之後必定亂世,悲愁萬分,自知已到燈盡油枯之時,遂願入夢道尋得一二生機以求在平定亂世中盡自己綿薄之力。其師弟缺焱真人臨危受命,接任雨墨仙宗第二十七任掌門,門中多有不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