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錢乙,創立六味地黃丸的兒科神醫(1)(1 / 3)

如果您問任何一個中國人:您知道六味地黃丸嗎?

估計,百分之九十的人都知道,這個方劑應該是在中國人印象裏麵最具聲望的了,我猜想甚至沒有第二個方子能夠和它相比。

但是,如果再問:您知道六味地黃丸是誰創立的嗎?估計大部分人都會搖頭。

那麼,這個方子到底是什麼人創立的呢?他又是為了什麼創立六味地黃丸的呢?

原來,創立這個方子的人,就是我們這個故事的主人公——錢乙。

錢乙是個兒科醫生,曾經入主北宋太醫院,給諸位皇子看病。

其實兒科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學科,嬰兒不會說話,你不能問他有病的各種感覺,診脈也困難,他的舌頭很可能不配合伸出,總之你都不知道該從哪裏獲得診斷信息。

孩子家長一定有這樣的感覺,在孩子生病的時候,自己常常是無計可施,也不知道孩子哪裏難受,有的家長幹脆是陪著孩子一起哭。

但是,錢乙卻在兒科幹出了名堂,琢磨出了許多診斷技巧,比如總結出了隻看小孩子臉上的顏色,就可以大致推測出孩子有什麼病的經驗,所以錢乙診病效果才那麼好。這些都是寶貴的經驗啊,值得我們學習。

其實,現在好的兒科醫師特別的少(我說話就不客氣了)。在我的臨床經曆中,我看到過很多求醫無門的孩子家長,有的孩子在不斷地求醫中,身體變得很虛弱,不斷地感冒、咳嗽、哮喘、患皮膚病等,什麼抗生素、激素都用上了,就是不起作用,有的甚至是幾天一感冒,家長說簡直痛苦得無法形容。

可是這些家長在不斷的奔波中,卻連一點希望都看不到。有的家長為了掛某些名醫的號,連夜在大醫院的門口排著隊,可是,在名醫匆匆看過幾分鍾後,開的湯藥卻毫無效果,有的還產生了很多副作用,比如有的醫生給孩子開了很多補腎陽的藥物,結果我看到很小的孩子,連胡須都要長出來了。

即使這樣,孩子的病也沒有好轉。

難道我們的中醫就是如此的無用嗎?

不是的,隻是我們很多醫生學習太少,對古代中醫傳下的經驗不大重視罷了。像這樣的孩子,通過正確的調理,都可以恢複健康。

孩子是每個家庭的希望,是民族的希望,更是這個世界的希望,我們醫生,應該多鑽研一下自己的學科,讓孩子們的笑容早日重新綻放。

所以,兒科大家錢乙的經驗,絕對值得我們學習。

雖然錢乙是個兒科醫生,但他並不局限於此,他對中醫的領悟絕對超越了分科的限製,他的經驗,對於中醫各科來說,都是寶貴的財富。

好吧,讓我們開始講述錢乙的故事吧!

(一)

一心求仙的父親

北宋仁宗年間。

山東鄆州(現在的山東東平縣)的一個村落裏。

成年男子都下地幹活兒去了,村裏剩下一些婦女,在各自的家裏忙著家務。

不知誰家散養的一群鴨子,搖搖擺擺地向村邊的河裏跑去。

一派靜謐祥和的農家景象。

但是,在一個簡陋的房子裏,氣氛卻沒有那麼愉快。

一個男子,正在收拾包裹。他有點喝醉了,眼睛裏泛著微微的紅色。

在他的對麵,一個3歲的小男孩,正坐在板凳上睜大眼睛看著他。

這個小男孩,就是錢乙。

此時的錢乙還遠不是日後名震天下的大名醫,他還完全不知道,他麵臨的,將是一個空前的災難。

對麵的男人就是錢乙的父親錢顥,他一邊收拾行囊,一邊和錢乙嘟囔:“對不起了,兒子,你媽死得早,以後就靠你自己了。”

錢乙幾乎不理解他在說什麼,隻是瞪大眼睛聽著。

錢顥用力打好了最後一個結,同時說道:“我要去尋找神仙了,如果找到了,我會回來帶你一起成仙;如果找不到,今天就是我們父子倆訣別的日子。”

錢乙還是怔怔地看著父親。

錢顥將幾文錢放在錢乙身邊,拍拍小錢乙的腦袋,然後拿起酒壺,喝了口酒,背上行囊,揚長而去。

望著父親遠去的背影,小錢乙仍然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隻是呆呆地坐在凳子上,用手使勁地摳著木頭凳子,眼睛裏含著眼淚。

雖然他不知道父親到底要做什麼,但是,他唯一感覺到的是:這個房間裏隻剩他一個人了。

從各個方麵來考察,錢乙的父親是一個非常不靠譜的人。根據文獻記載,顯然他沒有把錢乙托付給任何一個人就獨自離家了,而錢乙的母親早已去世。

這簡直就是一件無法理喻的事情,要知道對一個3歲小孩來說,他自己根本就沒有任何的生活能力,這樣做幾乎等於置他於死地。

那麼錢乙的父親為什麼這麼做呢?文獻沒有記載,但是我們可以從他所去的方向來分析出答案。

他去的方向是東邊,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