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將內心呈現出來,它將拯救你;如若不然,它將摧毀你(5)(1 / 2)

人與恐懼的關係,很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少年派與那隻孟加拉虎的關係。而所謂的奇幻漂流,活脫脫就是我們的人生。那隻老虎代表著人心中的恐懼。馴服老虎,也就是馴服內心的恐懼。這部電影妙就妙在,它將人與虎捆綁在一隻船上,周圍是一望無垠的大海,人根本無法逃脫。實際上,恐懼是伴隨著生命而來的,永遠無法逃脫。隻有馴服了內心的恐懼,你才能領略到人生的美麗。這種美麗就如同電影中那滿天的繁星和藍色的海水。與此同時,在馴服恐懼的過程中,如果我們帶上了“勇氣”這杆獵槍,就會激發出旺盛的鬥誌,不遺餘力去克服困難,拓展自己。相反,如果我們逃避內心的恐懼,不敢去接納自己,挑戰自己,注定無法體驗到生命的豐富多彩,也不可能活出真實的自己。

逃避恐懼,被恐懼這隻狼追趕時,一個最突出的心理反應是緊緊抓住身邊的東西不放。心裏越害怕、越恐懼,東西就抓得越緊。嬰兒出生時心中恐懼,兩手就會亂抓;小孩子學走路的時候,心中恐懼,也會緊緊抓住父母的手,或者一根木棍,即使沒有東西可抓,孩子的小手也會攥得很緊。

我曾看見這樣一幕,一位母親教自己的孩子學遊泳,由於孩子對水感到恐懼,無論怎樣勸說,孩子都不肯下水。這時,母親急了,想把孩子強行推下水,六七歲的孩子又哭又喊,緊緊抱住遊泳池邊的欄杆,任憑母親使出全身的力氣也無濟於事。由此可見,恐懼讓一個小孩所產生的逃避的力量,足以對抗一個成年人。

小孩感到恐懼,會抓住身邊的東西不放。同樣,成年人感到恐懼時,也會不由自主去抓住一些東西。隻不過,在成年人的心中,恐懼會以另一些形式出現,更多地表現為焦慮,表現為不安全感、不確定感、不穩定感、漂泊感和孤獨感。他們所抓的東西也不一定是木棍和欄杆,而可能是自己的丈夫、妻子和孩子。

一些年輕美女感到生活太漂泊,不是北漂,就是南漂,沒有房,沒有車,沒有依靠……當她們難以忍受內心的孤獨時,就會產生這樣的心理:“幹脆,隨便找個男人嫁了算了!”這個男人就是她們要抓住的東西。抓住男人,就可以緩解她們內心的恐懼感和孤獨感。

同樣,一些夫妻感覺到婚姻不穩定,內心焦慮不安,為了拴住對方,他們就想要一個孩子。孩子就像是一條繩子,牢牢地拴住兩個人,暫時緩解了彼此心中的不穩定感。實際上,他們要孩子的目的,不是出於愛,而是出於內心的恐懼和焦慮。

所以,內心有了不安全感和恐懼的時候,人才會去依附或控製別人。

試想這樣一個場景:你挨著一位美女坐在一輛公交車上,美女對你視若不見,你壓根不奢望這位美女會投懷送抱。但突然一條毒蛇出現在車上,美女害怕得要命,她驚叫著緊緊抱住了你。為什麼你會有這樣的豔福呢?就是因為恐懼讓這位美女產生了依附的心理,她抱住你,僅僅是因為恐懼,與愛沒有半點關係。你千萬不要自作多情,隻要你長得沒有毒蛇恐怖,任何一位美女在那種情況下都有可能抱住你。

所以,在很多親密的關係中,彼此連接的紐帶不一定是愛,很可能是心中的怕和恐懼。恐懼會讓人產生依附;依附會讓人抱團取暖;抱團取暖會讓人緊緊抓住對方不放,要麼控製對方,要麼溺愛對方。

其實,在愛中淪陷的人不管是操縱對方,還是溺愛對方,都是因為他們內心存在著恐懼感,存在著不安全感、不確定感、不穩定感、漂泊感、失落感、空虛感和孤獨感。比如,一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他們溺愛孩子,並不是出於真正的愛,而是源於內心的恐懼。隨著年紀越來越大,他們感到自己的作用越來越小,為此倍感失落、空虛和寂寞,甚至是恐懼。他們害怕獨處,害怕空虛,迫切需要能從寂寞中走出來。正因如此,這時很多人愛上了養貓養狗。在他們看來,社會不需要他們了,兒女長大不需要他們了,但是貓狗卻需要他們。貓對他們饞涎諂媚,狗對他們搖尾乞憐,這些都能滿足他們被需要的心理。他們從貓狗對他們的依附中獲得了一種極大的滿足,慰藉了他們精神上的失落。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老人也是本著這樣的心理去對待自己的孫兒孫女。他們溺愛孩子,實際上是為了強化孩子對他們的依附心理。如果你是一位父親或者母親,有沒有察覺過,早上上班時,你把孩子放在爺爺奶奶家,晚上下班後,當你去接孩子的時候,孩子哭啼著不肯離開。這時,你會發現從孩子的哭啼聲中,爺爺奶奶會得到極大的滿足。他們感覺到了孫子孫女對他們的依附,感覺到了自己的價值,滿足了自己被需要的感受。所以,當孩子下次去他們家的時候,他們會更加溺愛孩子,以加強孩子的依附心理。但遺憾的是,他們這樣做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成長;沒有考慮到孩子需要一步一步擺脫依賴,才能走向獨立;沒有考慮到,他們的溺愛會讓孩子變得懶惰,害怕獨立;沒有考慮到他們的溺愛強化了孩子對他們的依附心理,同時也強化了他們自己對孩子的依附心理。在這樣的關係中,彼此就像深海中的蛤蟆魚,你控製我,我依附你,雙方都失去了成長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