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這一對比拉彗星又該回來了,但因為和1839年同樣的原因而沒有觀測到,天文學家們隻好等1865年再觀測了。但天文學家們做夢也沒有想到,同比拉彗星1852年的分別竟然是“永別”。
1865年,雖然天文學家們把它們的位置計算得精益求精,雖然許多天文台對它們的尋找也煞費苦心,可是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觀測到比拉彗星,而且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找到它們了。
這顆一分為二的比拉彗星神秘地失蹤以後,並沒有就此銷聲匿跡,而是“陰魂不散”地“顯靈”:當地球1872年11月27日穿過原比拉彗星軌道時,這天夜晚,天上下了一陣光彩奪目的“流星雨”,這並不是誇大其詞,“流星”和下雨一樣地落下,到處都像在過節日焰火。流星雨從27日的19時開始一直到28日淩晨1時才停止,極盛期在21時。
有人估計,流星總數在16萬顆左右,這一陣流星雨是從哪裏來的呢?這是由於地球碰上了沿比拉彗星軌道運行的無數碎粒而造成的。自1846年比拉彗星分裂以後,一部分碎粒物質沿著它的軌道分布在彗頭後麵,無庸置疑,上述的那群流星正是比拉彗星分裂後碎塊。1885年11月27日,地球再次經過比拉彗星軌道,流星雨又發生了,在5小時內總計有4萬多個流星出現。1885年以後沒有觀測到一次大的流星雨,但每年11月27日,總有一些流星從天而降,但一年比一年微弱。可見比拉彗星的物質是均勻地散布在它的軌道上的。
恩克彗星
恩克彗星又稱恩克彗星。因為在1818年首先發現它的是法國馬賽天文台的一個看門老人,他叫巴格隆。而算出它軌道的卻是天文學家恩克。它的近日點與水星相仿為0.33天文單位,每隔3年4個月就會回來一次,這個彗星的光度很弱,基本上沒有彗尾,看上去像一團星雲。在1882年,隻相當於1個5等星,到本世紀,已暗到人們非得仰仗望遠鏡才可看到它的“尊容”。
難得的是,它回來50多次的記錄都一一有案可查,從這些珍貴的資料中,人們又發現它的運行速度正在逐漸加快,每次回來都比上次提早3個小時左右。
以德國天學家、數學家恩克名字命名的天體,隻有一個,那就是“恩克彗星”,眾多彗星中,恩克彗星的名氣一點也不比1986年回歸的哈雷曾星差,請看,它保持著那麼多的曾星之最。
它是周期很短的彗星中,最早被預報回歸的周期彗星,這指的是它1822年的那次回歸,就全體彗星來說,哈雷彗星是第1顆預報回歸的彗星,恩克則是第2顆,比前者晚63年。
在它被發現的200多年來,它穩坐著最短周期彗星的寶座,周期3.3年,1949年,曾發現過1顆命名為“威爾遜-哈林頓”的彗星,周期被定為2.3年,可是,它就出現了那麼一次,從此,杳如黃鶴,再無消息。
它是被觀測到回歸次數最多的彗星,其他任何彗星都遠遠趕不上,從被發現以來,它已回歸56次。
它是彗星中近日距最小的一個:0.34天文單位。它的遠日距也隻有4.09個天文單位。
在那麼多周期短於20年的鋳星中,它的軌道偏心率最大為0.85。
它還是在繞日運行的全過程中,能隨時被觀測到的唯一彗星。
這樣的一顆彗星,其發現經過也頗有些值得一提的趣事。
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形容彗星之多時,比喻為像是海洋中的魚,抓魚不易,抓到了而又從網中漏掉了,那也是無濟於事的,恩克彗星就是這樣的一條漏網之魚,關於它的曆史,最早可上溯到18世紀80年代。
1786年1月17日,法國天文學家梅尚在巴黎用小望遠鏡找彗星時,於寶瓶座星附近發現1顆不大的彗星,亮度15.0等。無彗尾。第二天,他立即通知了另一位彗星獵手梅西耶,可是,這天晚上天公不作美,1月19日,他們倆人都看到了彗星,遺憾的是,由於天氣等原因,此後彗星再沒有露過麵。
1795年11月7日,天王星的發現者、英國天文學家威廉的妹妹卡羅琳赫歇耳,在倫敦以西一個叫做的小城鎮,在天蠍座發現一顆5.5等的彗星,彗星的視直徑約中間部分稍明亮,但無明顯的彗核,也無鋳尾,德國天文愛好者奧伯斯於11月21日也看到了這顆彗星。彗星總共被觀測了23天。由於它一直都比較暗,難以從其位置推算出確切軌道,有人則表示它似乎與任何拋物線軌道都不相符合。
又過了10年,1805年10月19日,法國的蘇利斯在馬賽發現了1顆能勉強用肉眼看到的彗星,彗星位於大熊座,亮度為5.5星等或許還暗些。幾個小時後,也即10月20日,休思在德國的法蘭克福也發現了這顆彗星,直徑約4~5,據說彗星的中間部分已變得比較明亮,但無明亮的彗核。10來天之後,法國的博瓦德於11月1日在巴黎觀測這顆曾星時,它已經形成了一條長約3。的彗尾,並於11月20日達到最大亮度-4等星,一些天文學家以彗星軌道為拋物線進行計算,當時任德國柏林天文台台長的恩克,根據32天的觀測資料,認為把軌道定為橢圓更為合理,他把彗星周期定為12.12年,這在當時來說是個了不起和大膽的舉動,因為那時雖知道哈雷彗星是周期彗星,它也隻根據預報回歸過一次。
好些人並不那麼相信恩克的預報,相信者也有點拿不準主意,好在這終究還是10多年之後的事。
1818年11月26日,法國馬賽天文台的看門人龐斯發現了1顆很暗的、隻有8等星,那麼亮的小彗星,這是他1801~1827年間發現的37顙彗星中的1顆,令人感興趣和驚訝的是,彗星所提供的7個星期的觀測資料表明,它正是恩克預報的那顆12.12年周期彗星的回歸,恩克本人自然是十分激動,他抱著改進軌道、進一步提高預報精度的強烈願望,對這顆他稱之為“龐斯彗星”的天體,作了深入的研究,經過6個星期的計算,他驚喜地發現,該鋳星的軌道與1786、1795和1805年出現的那3顆彗星非常相像,最後證實它們實際上是同1顆彗星在不同年份的4次回歸,他計算得出彗星的周期不大於3-5年,並恍然大悟:從1786年被發現以來,這條“魚”已7次漏網,恩克預報彗星下一次過近日點的日期,為1822年5月24日。
1822年6月2日,德國人朗克在澳大利亞發現了這顆按時回歸的彗星,亮度4.5等,它已準時於5月24日經過軌道近日點,恩克在研究和預報工作中的出色成就,為自己贏得了極大的榮譽,這顆已4次被觀測到的彗星被稱為恩克彗星。
恩克彗星1822年的這次回歸隻能在南半球見到,隻有一名在帕拉馬塔地方進行了有係統的觀測,追蹤彗星3個星期,恩克得以預報彗星的下次回歸將在1825年9月,它不僅準時回來了,而且從此再也沒有被丟失過,其中隻有1944年的那次,由於它離太陽太近等原因,我們沒有觀測到它。
1846年,比拉彗星歸來時,發生了一件神話般的奇跡。那年1月3日,就在眾目睽睽之下,它像醫生顯微鏡下的細菌那樣,居然分裂了。開始的分裂物又暗又小,但它“發育”很快,不久就和原來的相仿,成了一對“雙胞胎”。一個月後,這兩個分裂物羽翼豐滿,都有了自己的彗核、彗頭和彗尾,相互之間的距離亦有24萬千米。待到1852年,這一對“姐妹彗星”雙雙比翼回來時,人們發現它們之間的距離已增大了10倍,即240萬千米了。
根據理論計算,它們應於1859年再回來。可是,因為那次它離太陽的距離太小,人們無法觀測,但誰又料到,這卻成了一次永別,人們以後再沒見到它的蹤跡。更令人驚愕的是,1872年,正當天文學家還不死心,在四方搜索它時,11月27日,歐洲一些地區卻遇上了一次罕見的“流星雨”。被弄得驚慌失措的目擊者,隻見到從仙女星座中不斷進發出萬千火花,壯麗非凡。這場“流星雨”從晚上7時一直持續到淩晨1時。有人估計,這次流星的總數可能達16萬之多,在流星雨隕落髙潮時,每秒鍾達10~15個。計算表明,那時地球正好穿過比拉彗星的軌道。1885年11月27日,地球再次貫穿它的軌道時,同樣出現了一場壯觀的流星雨。由此可見,這正是比拉彗星瓦解了的殘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