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張魯的遺產(2 / 2)

薑維聞言,點頭心道,這個時代沒有化肥,種植一季後,土地的肥力確實下降,需要花費時間加以恢複,這也是時代的局限性,暫時無解。

但見張裔頓了一頓,語氣忽變得激動起來:

“張魯所行壟耕之術,其絕妙之處在於,壟和溝在兩季種植之間是互換的,每季莊稼收獲完畢,農夫將田重新耕一遍,這時壟就變成了溝,溝就變成了壟,這樣田地雖然每季都在種莊稼,但每一壟土地實際上是輪流修耕,可以保證地力,來年亦可繼續耕種,如此,益州若能推廣種植術,一頃土地便可當兩頃用!朝廷平白將多得一倍之地,豈非妙哉?僅憑老田說的這一策,老夫便迫不及待想要將他舉薦給軍師啦。”

卻說田老漢說起舊事,拘束之情盡去:

“因壟耕極費人力,天師便將羌人、胡人放養的牛統統買下,在平地上行鐵犁牛耕,還給我們老百姓分發耒耜,鋤,耙等工具。嘿,還真別說,天師來之前,小人家中一畝地隻能出糧二、三石;天師來了之後,四石五鬥那是常有的,豐年時,還能收到五石……”

“天師還在漢中興修了很多堰壩,規製大一些的有山河堰,沔陽這兒也有幾處小的......”

薑維耳中聽著田老漢侃侃而談,心中委實感歎不已。

誠然,華夏農事經過前後兩漢四百餘年發展,一些先進的農耕技術、工具已經出現。

但古時因為人口流動的關係,農耕技術傳播不快,充其量也就在北方推廣而已,江南的廣大地區連牛耕都沒普及,就更遑論這些更為先進、投資更大的技術了。

甚至他在蜀中還見過有很多地方尚處於刀耕火種的階段。

而張魯所為,就是整合當世最先進的技術、工具,從種、肥、耕、具、水利五方麵著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種植體係,並將之普及到漢中的經營之中來,事實也證明此舉卓有成效。

可惜曹劉漢中一戰,他好不容易創下的樂土就此被打了稀巴爛,漢中百姓也被曹操盡數遷到關中,如此大郡,竟然落得個荒無人煙的結局。

這也意味著蜀漢雖然占據漢中之地,卻無法完整繼承張魯留下的耕作體係。

但天可憐見,田老漢年紀太大,魏軍便將他棄之不顧,這反倒便宜了蜀漢朝廷。

畢竟,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薑維自感欣慰,抱拳道:“軍師得遇如此人才,定然欣喜若狂,必會感謝張中郎目光如炬啊!“

張裔忙擺手笑道:“軍師賞不遺遠,罰不阿近,能為其效力,正是老夫之幸啊。”

如今的張裔,正是諸葛亮行政之左膀右臂,也是蜀中當地人士迎合劉備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今年五十六歲,但依舊談笑自若,言語間盡是對諸葛亮的推崇。

這頓時引起薑維的深思——

都說蜀中有一荊州派係,而諸葛亮正是這一派係的首腦。

但他接觸諸葛亮日久,從他平日觀察所得,結合他人評論,才發現此論實在繆也。

諸葛亮器重的固然有馬良、馬謖、楊儀、蔣琬等荊州舊人;但他對楊洪、張裔、何袛、蒲元、秦宓、費詩等蜀中士人也是重用有加,至少這幾人的權位便不在荊州舊人之下;甚至他對東州舊人也十分克製,從不主動招惹。

所有與他有過接觸的人都對他十分佩服。

敬佩到即便是被他貶黜的同僚,不僅對他沒有絲毫怨言,甚至在他死後,盡皆傷心失意。

曆史上,李嚴如此,廖立亦如此。

故而,若真要嚴格說起來,諸葛亮用人其實並無地域派係之分,隻要下級官員品德端正、才華出眾,必能得到他的重用。

遠的不說,便是他一介降人——薑維薑伯約,不也得到諸葛亮青眼有加嗎?隻怕過幾日田老漢見了他,也當受到重用。

“張裔說得沒錯,‘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這才是諸葛亮大公無私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是他能在劉備死後緊緊團結諸臣僚的法寶。”

直到此時,薑維第一次對荊州派係這一說法產生懷疑。

不過大戰在即,思考這些也是無用。

此間事了,接下了張裔、蒲元自然會承接起重設官鐵的職責。

十萬荊州百姓的勞動力,亦將在漢中這片熱土上開花結果。

他的心思由是漸漸轉回。明日便是約定之期,他將抽身趕赴陽平關,進而揮師西近武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