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論錢(2 / 2)

薑維看了一眼兀自不服氣的劉巴,朗聲道:

“這中策嘛,便是在恢複五銖錢製之前,繼續鑄造直百錢。不過全年鑄造的直百錢量,須嚴格加以控製,大體要與國中百姓全年產出相當,力保其價值穩定。”

劉巴與馬良皆是精通理財貨殖之士,稍一思索,便能理解薑維雖說的“控製直百錢的鑄造,與一國之全年所獲相當”這句話的意思。

若是以國中百姓全年產出作為參考保準,若是鑄的錢多了,錢賤物貴的局麵根本得不到緩解,民生困頓的情況反而會愈演愈烈;但若是鑄的錢少了,那麼會慢慢造成錢貴物賤的局麵,也不利於貨物的流通。

道理好理解,但實行起來卻極其不易。

劉巴皺眉問道:

“那麼如何判斷一國之百姓全年所獲?須知天下有百姓千千萬,農田千萬頃,更有鹽、鐵、織造、漁、牧、林、果等各千行百業,休說一國之所獲,便是記錄一郡、一縣之所獲,也殊非易事。你這黃口小子,仗著自己念過兩念書,便到處胡言亂語,嘩眾取寵嗎?”

馬良也疑問道:“不錯,難便難在統算其數,不知伯約可有良策?”他從諸葛亮處知道薑維有政才,而且方才一番話頗有見地,話語間不禁帶上三分期待。

薑維笑道:“若非胸有成竹,豈敢在兩位麵前賣弄?”

頓了頓,正色道:“大抵一個縣除了產出糧食之外,大宗的特產都是有限的。可規定各縣官吏,按旬、按月將農業所作、糧價變動,及縣內主要特產商品之行情及時歸整,通過驛站向郡中上報,郡府官吏收攏彙整後,再上報州中,州中再報朝廷。如此,主事之人不出官署,便可盡知國內所有郡縣之市場行情,決策時便可做到心中有數。”

劉巴、馬良聞言,目目相覷,盡皆陷入沉思。

說起來,這個法子確實妙極啊。

其一,此法不必設置新的衙署,隻憑現有的郡、縣一級的官吏,便能順利實行——無非就是給這一級的官吏增加一項職責罷了。

要知道,蜀中經過諸葛亮多年治理,最不缺的就是廉潔高效的官吏隊伍。

而且,一旦此法順利運作,便能夠建立起遍布全國的市場行情網,轄內哪裏的市場行情稍有波動,朝廷頃刻便知,可作出最為及時的響應和調整。

這時,薑維繼續道:“在此基礎上,朝廷還可設常平倉。”

劉巴麵色稍緩,語氣也放鬆了不少,問道:“何為常平法?願聞其詳。”

薑維解釋道:“朝廷可令各郡各縣建立一批糧倉,戰時用於軍糧周轉;但承平之時,可用來周濟百姓。”

“豐收穀賤時,各倉購糧儲備;待到災荒缺糧時,平價賈糧,借以防備災荒,調劑供求,平抑糧價,以實現賑濟民生的目的,朝廷也能從中小賺一筆,可謂兩便之法。說起來,常平法在前漢初年曾實行過一段時間,隻是實行的時間不長,許多人不知道罷了。”

劉巴主理蜀漢財政多年,稍加思考,便知此策有理有據,切實可行;而且朝廷和百姓俱可從中受益。

他舉目望向薑維那張年輕的麵龐,心中滿是震撼。他實在難以想象,如此良策居然會出自一個隻二十歲的武夫之口!

薑維將他神狀看在眼裏,暗笑不止,心道:

“你劉巴再有才,還能比得中唐名相、因理財有方而名垂青史劉宴劉士安?”

說起來,這正是中唐名相、中國曆史上傑出的理財家劉宴所行的法度之一。

時大唐經理安史之亂不久,財政極為窘困。

劉宴在此情況下主管唐朝財政達二十年之久,在鹽政、漕運、賦稅、鑄幣、平抑物價等方麵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終於使得大唐財政、民生得以迅速恢複和振興。

薑維站在巨人肩膀上,容不得劉巴不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