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兵車行(2 / 2)

“可讓百姓自行推選身邊德高望重者為保長、甲長,如此我軍隻需統轄好這二百名保長,便可使得政令層層下達,暢通無阻。”

其實,保甲製度的根源,是秦國時期的以“告奸”為目的的“戶籍相伍”製度。後來北宋王安石變法時曾將之改良實行,民國亦對該法寄予厚望。

該法為曆代封建王朝所采用,以“戶”為社會基本單位,並通過聯保連坐法將全國變成一座大囚籠,借此建立起了封建皇朝對全國的嚴密控製。

但事物皆有兩麵,若將“連坐之法”從此法中脫離開來,此法亦不失為保持官府政令暢通、有效溝通官民的一道良法。

果然法正拍案而起,高呼道:“此計大妙!”

他的心情豁然開朗,忽笑道:“伯約不做武將,改當文臣也定能有所作為。”

薑維躬身拱了拱了,以示謙虛。

經過徹夜商討,眾人逐一提出問題,終歸是集思廣益,將各種問題大致解決。

漢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二月十五日晨,在前期事宜全部籌備完畢後,百姓大隊終於開拔。

望著眼前延綿不絕的人群緩緩西進,薑維忽想到唐代杜甫的名篇《兵車行》。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

隻是不同與唐皇開邊意未已,此番漢軍籌備充分,馬良、王甫等人又是荊州籍貫的官員,當真將這批移民當做手足兄弟對待,一路上嗬護備至,終於沒有出現《兵車行》中“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的淒涼場景。

因為有老人、婦女、孩童的緣故,故而大隊行進的速度並不快,天氣晴好時每日能走上三、五十裏路光景,若是遇到下雨,那麼能趕上二十裏路便算是謝天謝地了。

好在益州經過諸葛亮等人精心治理,吏治極為清明高效,趙累手持法正公文,一路要求沿途官府提前籌備十萬百姓衣食住行之資,沿途官府皆能盡心籌備,沒有絲毫怨言。

向寵帶領的護理營亦盡心盡力,每日都熬上幾大鍋青蒿湯,供百姓飲用;他又學以致用,每到一個新的居住點,便將薑維教他的挖掘廁道之術用於該處。

故而一路行來,雖然不斷有人病倒,但也並未發生大規模的疫疾。

對於病倒之人,馬良旋即以戶為單位,安排就近的郡縣官府接收安置,並關照當地官府至少妥善照顧半年;並向百姓保證,待身體康複後,不管是留在當地還是繼續前行,朝廷都會予以妥善安置。

每日晚,他還會召集新設的保長,傳達最新的政令,並親自帶隊走訪百姓,對百姓的情緒加以安撫。

各項措施得力,馬良又十分盡心,又兼劉備和諸葛亮的威望崇高,故而路途辛苦,百姓總算還能心懷期望,樂觀應對。

薑維則是親自羽林衛和馬忠的五千郡兵護衛在側。

比起百姓們緩慢的行程,他更擔心的還是法正的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