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荊襄俊彥(2 / 2)

薑維抱拳道:“今日群賢畢至,維能適逢其會,何其幸也,諸位請便。我等洗耳恭聽。”

眾人重新落座,亭中重又回到莊重肅穆的氣氛。

諸葛亮首先開口:

“主公入主益州後,托我與尚書令等近臣編纂《蜀科》,主張治國是法、禮並用,威、德並行。今日的第二個議題是,蜀中實行《蜀科》四年有餘,可曾盡到執法公正公平,百姓無怨的效用?施行期間可有疏漏?諸君都是青年才俊,又都有在當親民官的經驗,當暢所欲言才是。”

馬謖環視一圈,首先答道:“公安公(劉璋)治理蜀地,士大夫多挾其財勢,欺淩小民,使蜀中之民思為亂者,十戶而八。主公聽從先生‘亂世重寬容,弛世用重典’之言,整理並實行了《蜀科》。

學生此前任CD縣令,蜀郡官司訴訟多有耳聞。以蜀郡一地而論,建安二十年,該郡全年訴訟案件不過一百二十起,多為鄰裏糾紛,絕少小民狀告豪門之事,非是往來無怨,實為不敢也。經過一年宣導,民性漸醒,始有小戶狀告大戶侵占田畝之事。

建安二十一年,全郡訴訟案件達到三百五十九起;二十二年,達到四百七十八起,乃曆年之最。好在各郡縣長官均是秉公執法,不偏不倚,陳冗多年的案件得以審理,民間疾苦得以聲張。

二十三年,訴訟數量有所下降,為二百一十六七;到今年八月,不過九十餘起。這幾年來蜀郡訴訟案件有少到多,再從多到少,可見《蜀科》施行以來,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薑維默默觀察,隻覺馬謖對數字十分敏感,此刻侃侃而談,自信滿滿,給人的第一印象便是聰明伶俐、才器過人。而且他的座位最靠近諸葛亮,想來兩人關係極為親厚。

不由心道:“此人說話有理有據,倘若自己與諸葛亮易地而處,也確實更願意重用這樣的手下。若非他在街亭戰敗後被處死,恐怕成為諸葛亮繼承人的可能性還在蔣琬之上。”

這廂,諸葛亮緩緩道:“蜀郡靠近都城,軍民齊心,自然易治。但越嶲郡據此千裏之遙,胡漢混居,民風各異,民情也大有不同。幼常下個月去赴任,也當多加甄別,不可一概而論。”

馬謖低頭抱拳道:“學生自當謹遵先生教誨,先理強,後理弱,不易其俗,但收其心。”

諸葛亮聞言,麵露欣慰:“能懂得‘不易其俗,但收其心’,可見主公所托得當,此乃越嶲百姓之福也。”

蔣琬緊隨其後道:“幼常所言甚是。先生采取‘先理強,後理弱’之策,力行法治,打擊官僚及豪強專權自恣,扶植農民發展農事、商貿,學生此前身為縣長、縣令,最是耳濡目染。今日之CD,宵小絕跡,豪門自重,可謂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了。”

“卻也不盡然。”隻見董允搖了搖頭:“施行《蜀科》以來,吏治清明、風氣大治自然不假,隻是也有朝中大臣,仗著主公的寵愛,不知自愛,知法犯罪。”

“哦?”諸葛亮問道:“休昭所指何人?”

“學生所指,乃是益州治中從事彭羕。此人徒手起家,權利在州人之上,沾沾自喜,行為囂張。其家中奴仆亦是仗勢欺人,以低價大肆購買百姓良田,還妄言其家主乃是主公心腹大臣,使得受害百姓敢怒而不敢言。”

諸葛亮皺眉道:“休昭所言可是屬實?”

董允凜然道:“家父久在蜀地,薄有名望。受害百姓不敢報官,隻能暗中投信於家父。學生得知此事後,親赴當地取證,眼下人證物證俱是齊全,怎敢有半句誑語?”

董允的父親董和,早在劉璋時代就擔任益州太守,眼下任掌中中郎將,相當於大總管一職,與諸葛亮一道代行大司馬府事,是德高望重的重臣,素得蜀人之心。

諸葛亮斷然道:“倘若真的有人打著主公的幌子,謀奪私利,敗壞主公名聲,吾自當聯合掌軍中郎將上書主公,請主公秉公處理!”

董允露出感激神色,起身拜謝:“如此,學生代受害百姓,先行謝過先生。”

薑維一直不曾發聲,默道:“這位老熟人董允倒真是一個古道心腸之人,不僅感念民間疾苦,事前還會做好調查,充分掌握真相證據後,才有的放矢。此人剛正不阿,不畏權貴,確實是一位值得尊敬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