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精妙打算(1 / 2)

周若寒一路東遊西蕩,不知為什麼總感覺和祖國內地差不多,甚至有些地方不如。

要說有區別不過是更幹淨和有秩序些,還有就是在細節上有點“風俗”差別而已。想想也是,80年代的香港再發達,一些科技見識也是超越不了21世紀的。

周若寒以後來人來看,自是覺得香港和內地差別不大。

不過周若寒有了一個重大發現,那就是現在的香港人的衣著還是太單一和古板了。

“若是自己開個服裝公司那一定賺錢。”不過食客永遠是成不了大廚的,當隨後明白了這個道理的時候,周若寒不由為自己的第一次YY就這麼流產了而歎息。

到旺角已經是傍晚了,周若寒是中午去麵試的,到現在也已經很餓了,於是找了個大牌檔隨便吃了點東西。看著傳說中的正宗幹炒牛河隻有咽口水的份了。

再欣賞了一下香港的夜景,過了覺得沒勁便回到自己的小蝸居去了。

稍微清洗了一下,周若寒坐到書桌前打算好好的規劃一下。現在他已經對自己的身份很是適應了,該是為未來的一段時間仔細的謀劃謀劃了。

短則一年,最長也就兩年,就該向家裏寄錢,否則說不過去了。按照周若寒原先的記憶,家裏可是給他東拚西湊才得了2000多塊錢,這對他家來說幾乎是全家半年的收入了。

籲了口氣,看了眼窗外,香港的夜景越朦朧越好看,特別是在樓頂的棚屋上,周若寒不由自嘲了一下,又專注於手下的大計。

現在已經找到了暫時前進的方向,至少要兩三年後才能具體的考慮人生目標的問題,而賺錢大計則迫在眉睫。在重生之前周若寒僅僅是租了半年這個不是屋的屋和買了一些日常用品,加上吃飯,近1000的白花花的銀子就不見了,而這距周若寒離家才僅一個多月而已。

要不是出租房屋的大嫂看人家小寒仔人長得帥,希望以後多多近乎“少要了一半”,否則就要餓死在這了吧。

“大城市就是大城市啊。”

兩個人都是來自偏僻的地方,而他也不過是在個中等城市,而且是全國聞名的“衛生條件極差”的所謂“垃圾”城市,不過說實在的,不管那個周若寒都對自己的故土有著莫名的深厚感情,這也是周若寒現在對自己在長洲的另一個“家”也有些好感期盼,並覺得身上有一種責任的主要原因了。

想到這裏周若寒心情不由又加重了幾分,仿佛是為了掃去煩惱一般,他揮了揮手,調侃道:“以後不知有沒有什麼‘豆腐西施’免費贈送我豆漿啊,要不喝豆漿算了。”

周若寒再仔細的“清算”了下自己的財產,在確定天上不會降無主之財時,隻能決心以後節省再節省的分配這些銀。

“有時間找個短期工做一做,現在大概有一個月的空閑,訓練班要10月份才能上課啊。”當然周若寒對自己能被錄取已是十拿九穩的事了。

他歪著腦袋又仔細的想了一想,似乎自己剛來時候的想法有點偏頗。雖然自己在未來沒學到什麼好的謀生手段,但有那份見識在,想要解一時之急,滿足自己在學習期間的消費倒也不是什麼難事,畢竟不管在什麼時候“信息財富”都是無比重要的。

周若寒馬上想到了向報紙投稿,寫的當然是小說。在他看來,他絕對有把握成功!

這廝此時特別猖狂!由於嚴重受到金老先生的毒害,受到啟發的他沒錢就想到寫小說,小說就刊在報紙上。

這要從金老先生創《明報》初說起,當時的金老就是靠抱病在《明報》上撰寫《神雕俠侶》來解決經濟不足的問題的。這段曆史對於從初中起就開始沉迷於小說和漫畫的周若寒來說簡直是如數家珍,而選擇哪份報紙這廝早就想好了——《天天日報》!

創刊於1960年的《天天日報》,號稱全球首份使用彩色印刷的報紙,也是香港少數擁有悠久曆史的中文報紙,其創辦人是當時社會知名的韋氏家族,而韋家第二代成員韋基澤,便是創辦《天天日報》的人。

《天天日報》幾經易主,最後定位為網羅大眾,走通俗路線的報紙。在80年代,《天天日報》的銷量一直呈上升趨勢,到1991年更是創下日銷量20多萬份的紀錄,成為香港暢銷的中文報紙的第三位。

而周若寒之所以知道這些,是因為1987年黃玉郎以7700萬元從前任所有人手中購入《天天日報》。但在1987年大股災中黃玉郎因玉郎國際有限公司損失慘重,而《天天日報》日報也於90年被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