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費盡心思(1 / 3)

妹子們雖然已經去過黃河大橋,但她們還是拉著殷清風來到女媧山上的女媧閣。

潼關東西兩麵臨溝,南北狹長。若不是地理位置太過於重要,這裏最多就適合一個村級規模居住。

也正是這個原因,潼關作為一處關隘,誕生了。

妹子們議論著遠處黃河橋上的開通儀式,殷清風則在想著前趙軍隊東出潼關擊敗西晉,就此拉開五胡亂華的序幕、哥舒翰丟失潼關,李隆基倉皇出逃,大唐就此衰落等曆史往事。

見儀式結束了,李淵等人的儀仗也往城關裏返回,妹子們又拉著殷清風從角門出去前往橋上。她們認為黃河橋是殷清風的榮耀,殷清風必須要在今天的日子裏上去走一走。

雖然早在漢朝就有關於“廊橋”的記載,但廊橋的出現要比書籍記錄的年代更久遠。

東漢永平六年的《開通褒斜道碑》曰:“橋閣六百三十二間,大橋五,為道二百五十八裏。”

“橋閣”的源頭是“複道”、“閣道”、“飛樓”。

秦王嬴政將渭河水引入都城鹹陽,建造了一座華麗的“空中樓閣”,北邊連接著寢宮,南邊延伸到南山之巔。“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

從外形上看,“複道”上方建有樓閣,下方跨越河水,在建築外形上與廊橋無異。

據《華陽國誌》、《三國誌》記載,今天的甘肅文縣地區出現了一座伸臂式廊橋——陰平橋。

所謂伸臂技術,就是利用橫豎相間的木料層層挑出,以支撐、托起橋梁。

南朝宋段國在《沙州記》中提到:“吐穀渾於河上作橋,謂之河厲兩岸累石作基陛,鬥拱相次,大木縱橫,更相鎮壓”,“橋上有拱廊,可避風雨,兩側櫻蘭整齊。”

這種被稱為“河厲”的橋兩端各有一座翼亭,恰似兩拳相握,因此也叫“握橋”。

隋唐時期的木質廊橋都已經毀於戰火,後世人能見到的是建於隋代的石質廊橋---井徑縣蒼岩山橋樓殿。

殷清風構建下的黃河橋,就是一座廊橋:兩邊人行道上有頂,中間快車道上無頂。

大多廊橋是樸實無華的,隻有交通的功能,“奢侈”一些的廊橋,上麵可供休息、販賣、供菩薩等。這座橋上,是兩條畫廊。

一條畫著《山海經》,一條畫著《水經注》。

頤和園裏的長廊,畫著各種戲曲裏的人物和故事。唐之前的故事,多是像《搜神誌怪》那種神神鬼鬼的內容,不適合畫在這裏。

中華文化的源頭《山海經》雖然不是純粹的地理書,但其地理學內涵是第一位的,它從各個方向有秩序、有條理地記敘各地的地理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水經注》不用說了,百分百的地理書。

將它們畫在橋上,是很搭的,其意義也深遠。

妹子們沒有讀過,殷清風一邊走一邊講解。

橋不長,講解的時間長。等再次回到別業,已是下午時分。

不等殷清風歇息,李世民派人來了。

再次來到女媧閣,李世民臨窗而立,見到殷清風,他指著外麵,“楊玄感起事,李密獻上三策:北據幽州,斷隋世祖後路,為上策;控製潼關,西入大興,為中策;就近攻洛陽,勝負難測,為下策。

楊玄感以下策為上計,引兵從汲郡渡河,圍攻東都洛陽,最後落得兵敗身隕。

某幾經此處,曾做《入潼關》。

崤函稱地險,襟帶壯兩京。霜峰直臨道,冰河曲繞城。

古木參差影,寒猿斷續聲。冠蓋往來合,風塵朝夕驚。

高談先馬度,偽曉預雞鳴。棄繻懷遠誌,封泥負壯情。

別有真人氣,安知名不名。

公孫龍騎白馬過函穀關,關吏擋住說:“要過關,人可以,但馬不行。”公孫龍說:“白馬並不是馬,怎麼不可以過關呢?”關吏辯不過他,終於放行。

戰國時孟嚐君門客假作雞鳴騙開函穀關,幫助孟嚐君從秦國逃脫事。

前漢終軍入潼關時以拒絕接受出關憑證表達一定要在朝為官,有所作為事。

後漢王元建議主將隗器以“一丸泥”封函穀關。”

他看著殷清風,“漢末,魏武帝為預防關西兵亂,於建安元年始設潼關,並同時廢棄函穀關。此後,以潼穀關守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