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
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
今日水猶寒。
作者簡介
本書收有《九日登高》、《相思》、《別董大》、《寒食》、《江雪》、《南園》、《清明》、《台城》、《畫眉鳥》、《夏日絕句》等近百首絕句。
本書收有《九日登高》、《相思》、《別董大》、《寒食》、《江雪》、《南園》、《清明》、《台城》、《畫眉鳥》、《夏日絕句》等近百首絕句。
駱賓王(640—684),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縣)人。唐高宗時任侍禦史,因多次上書被貶臨海丞,後隨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失敗,從此下落不明。
《舊唐書·本傳》說他“少善屬文,尤妙於五言詩”。他七歲能詩,有神童之你,是“初唐四傑”之一。他的詩格律嚴謹,感情激昂,特別是在五、七言律詩和長篇歌行方麵都有較高的藝術成就。七言歌行《帝京篇》在當時傳為絕唱,但後世廣為流傳的是《易水送別》、《在獄詠蟬》等幾首。
創作背景
戰國時秦國勢力強人,逐漸滅掉了其他六國。當時,當秦國逼近燕國時,燕太子丹派將士荊軻行刺秦王。荊軻為了國家和人民的生存,冒死去行刺,最終雖因失敗而身亡,但他贏得了人民的尊敬和愛戴。詩人駱賓王此時在當年燕丹送荊軻之地送別朋友,不由得聯想到古人,心中充滿敬慕和惋惜之情。由於當時武則天執政,駱賓王不滿武則天的統治,希望能恢複李唐王朝,所以作此詩一方麵為朋友送別,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忠於李唐王朝的愛國之情及願意像荊軻那樣擔起重任報效國家但卻沒有得誌的失落心情。
注釋
易水送別:又一作《於易水送人》。
易水:河名,發源於河北省易縣,在今河北省雄縣城南二十五裏。
此地:指易水。
燕丹:燕太子丹。
壯士:指戰國將士荊軻。
發衝冠:即今“怒發衝冠”。
昔時人:指荊軻。後泛指古代愛國壯士。
沒:消逝,死去。
猶:仍然。
寒:本指寒冷。這裏指壯士的凜然之氣。
今釋
戰國將士荊軻在易水邊辭別燕丹,入秦行刺秦王嬴政。當時,為他餞行的人都身穿悲涼的喪服,易水上寒風蕭蕭,荊軻垂淚涕泣,怒發衝冠,伴著寒風他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然後他帶著人民的囑托與希望,頭也不回地走了。
最終,他用自己的鮮血為國家和人民譜寫了一首慷慨而激昂的曆史悲歌,數千年後時至今日,易水依然流淌,但當時荊軻那威風凜然之氣仍讓後人記憶猶新。
賞析
這是一首抒情送別詩。詩人在構思上別開生麵,借送別而思古,以思古而惜今。前兩句寫送別和送別時悲壯的情形,後兩句抒發了,詩人內心積極向上的情懷,流露出詩人懷才不遇、生不逢時的情緒,表達了詩人想像荊軻那樣為國作貢獻卻又不得誌的失落感和詩人有利軻那樣的進取精神。
全詩僅用二十個字,把詩的整個氣勢渲染得至濃至烈,而且無一寫壯誌的詞卻寫出了悲壯的意境,顯示了詩人高超的藝術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