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生活中的價格故事(2)(3 / 3)

當時,我在廣州棠下附近的一間超市工作。肉菜價格都是上麵規定好的,員工無權決定。可是到晚上打折時段,肉菜折扣就是員工決定的,想打多少折就打多少折。一般情況下,晚上9點之後,折扣程度比較大。特別是超市關門前半個小時內,折扣更多。當然,有時可能賣完了,這個時段便沒東西賣了。

盡管晚上的蔬菜新鮮度比白天差一些,但是產品質量差別不是很大。可以說,這是超市利用不同時間段的價格分歧的促銷手段。一般來說,人們不會這麼晚買菜做飯。要是這個時段價格和白天是一樣的,肯定沒有什麼人買。既然超市一般都是晚上10點左右關門,那麼晚上這段時間銷量就不好。因此,超市就采取這種價格分歧來增加銷量。同時,蔬菜保質期很短,不及時賣出去,很快就會壞。

其實,這種現象不僅在超市存在,還有很多其他的地方也存在類似的打折現象。我小時候,春節很流行在牆上貼一些畫,這包括明星畫、風景畫等。我就經常在春節期間做做小生意。一般情況下,到除夕那天,價格都會便宜一些。畢竟春節這一天一到,就不能再賣了,隻能留到來年再賣。因此,有些顧客想買到便宜的東西,就得等到最後一天再買。不過,他們有時雖然買到了便宜的畫,但是質量不盡如人意。要是他們不走運的話,也可能買到高價的東西。農村裏很多人都喜歡張貼毛主席畫像在牆上,這在他們看來是必需的。做生意這東西,信息是非常重要的。有時候到了春節前兩天左右,市場就出現缺貨現象了。我得知這個消息之後,反而把價格提高了。

除夕那天,一些人要趕著回家過年,所以很早就收攤回去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就不會輕易降價。有的顧客跑到別的地方買不到毛主席畫像,就跑我這兒買。他威脅我,說現在不降價,到了明天沒有人買了。我猜到他在別的地方買不到,所以我堅持不減價原則。結果,他還是乖乖和我成交了。

雖然我當時做生意賺不了什麼錢,但是做生意的過程引發了我很多思考。網上賣書也和超市晚上賣打折菜有點類似。一般都是越遲越便宜,這點我就留意過。2010年,韓寒的新作《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上市。這本書定價是25元,當時在當當網購買這本書,也要8折左右。2012年,當當網的價格是15.8元。隻要細心觀察一下,就可以發現很多書都是這樣的。

為何推遲購買就可以便宜?要知道一本新書出來,有些人總是迫不及待地想讀。商家就猜到這些人肯定願意出高價,所以價格就會賣得高一些。要知道人對新書的渴望,總是喜歡提前享受,所以這個時間差價就是一種利息。

年初一前幾天車票非常貴,但是年初一的車票價格便宜得多。因為人們急著回去和家人團圓,等不及了,所以願意出高價回去,而不是等到年初一再回去。不管怎麼說,都是人們的需求把價格抬高了。記得小時候,我母親總叫我把蘋果留到明天再吃,但是我頭天晚上還是悄悄地吃了。盡管這樣做會挨罵,甚至會受到一定的懲罰,可是我還是用這個代價換取頭天晚上的享受。

實際上,超市晚上賣打折菜就是利用人的不耐心理進行價格歧視。一些酒店在不同時段也有打折的,這也是利用了人們在不同時間段產生不耐心理的差異進行促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