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後記 化為需要自醒,公眾需要自律(1 / 2)

2008年2月26日下午13時左右,華為成都研究所一名名為李棟兵的員工(工號:00109981)從7樓墜落,當場身亡。這是近年來,又一起華為員工傷亡事件。

其實,從2006年以來,有關華為的負麵消息就不斷傳出。在這些令人遺憾的事件發生以後,部分新聞媒體所表現出來的“一邊倒”態度令人費解。

在華為集體大辭職事件發生後,眾多媒體一致聲討華為的做法,甚至將華為與故意拖欠員工工資、故意逃避繳納社會保險等社會責任的“黑磚廠”相提並論。實際上,華為多年來所納稅額一直位居國內電子行業的前幾名,員工的個人所得稅總額也位居深圳前列。華為員工的個人收入、福利水平頗令同業羨慕。某種程度上說,華為對員工權益的保護、對社會責任的盡力為很多企業做出了表率。

更可笑的是,在外界眾多媒體、輿論連篇累牘地為那些辭職的華為員工鳴不平、伸張正義的時候,那些自願簽署了辭職報告,順利拿到了巨額補貼,且享受了一個月假期的辭職員工卻滿心歡喜。

就在外界質疑聲音最激烈的時候,我受《21世紀商業評論》的委托,也要寫一點有關該事件的案例。為了解真實的情況,我在一個周末去了深圳,約了幾個剛剛辦理完辭職手續的華為朋友,以及幾個沒有辭職的華為人。在蛇口一家咖啡廳的包廂內,一群人喝著咖啡、綠茶講述自己和華為的故事。

幾個剛剛辭職的華為朋友,興高采烈,互相打探著對方拿到了多少補償,以及準備到哪裏享受難得的假期。另外兩個在華為工作年限不夠、沒有能夠簽署辭職報告的華為人羨慕之情表露無遺。

“在公司內部,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有人反對,或不同意這次改革。在我們看來,這是公司正常的人力資源改革舉措,我們都平靜地接受了。由於相信自己的實力,以及華為還需要大量用人的現狀,我們非常有把握,在辭職以後,公司還會重新雇用我們。”在濃鬱的咖啡香味裏,幾年前已經做到中層,在華為工作了近9年的這位華為人顯得信心十足。

此時,這位老兄的手機響了,是一名在此次事件中辭職的一個同僚打來的。“這小子正躺在澳洲的沙灘上,數著大把鈔票偷著樂呢。”接完電話,他說。

當然,既然是改革,肯定有部分人的利益受損。據悉,最終,在此次辭職的900多人中,有二十幾個人沒有再與華為簽約。

然而,媒體的質疑卻在繼續。

某著名網站將諸多新聞報道集納在一起,製作了一個專題,專題用了一個駭人聽聞的通欄標題——《華為榜樣已死》。看到這個標題,我對該新聞網站的編輯水平產生了嚴重懷疑,如此武斷地用一個陳述句式為一家企業做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實在是低劣至極。

這樣一個在內部反應平淡,甚至一些辭職員工歡欣鼓舞的改革事件,卻被眾多媒體描繪成一個可怕的侵犯員工權益的“黑心老板”事件,實在讓人匪夷所思。

此時,《南方都市報》評論編輯林濤約我寫一篇看法,作為持續觀察華為多年的第三方,我雖然覺得部分輿論對華為存在誤解,華為自身也有做得不妥當的地方,但此時出來說話,有點不太合適,因此,一直沒有寫任何東西。

過了幾個月,風波稍微平息了,我覺得時機比較好了。在接受北京《三聯生活周刊》記者的采訪中,我就上述事件表達了自己的一點看法:公司具有自治權,基於公司長遠利益的改革,隻要不違反法律,應該不受外力的幹涉,如果違法,訴訟乃至行政製裁是最好的解決途徑;對於一個企業的做法,公眾應該更多從企業運營的角度分析,用商業的眼光考察;華為是國內企業中管理水平最高、最規範的公司之一,華為今天所遇到的問題,很多企業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也將遇到,我們不能因為一時理解不了華為的某些做法,就認定那是不合適的,不應該的,甚至是應該被嚴格禁止的。

當然,從外部看,事件演進到後來的地步,華為公司也有一些做得不妥當的地方。

就2006年以來的一係列事件本身來說,華為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很好地處理,缺乏完善、有效的公關策略,導致輿論和媒體在某種程度上站到了華為的對立麵,使得華為成了被質疑、被聲討的對象,導致華為的品牌形象受到極大損害。

品牌的建立是漫長而緩慢的過程,品牌形象需要精心維護,稍有疏忽,就可能對品牌造成巨大的危害。

雖然,華為還沒有上市,但作為一家知名度非常高、某種程度上為部分國人引以為豪的企業,華為必須注重自身的品牌形象。華為在海外雇有專業的公關公司為其進行品牌維護,但在國內尚沒有聘請專業公司。在這種情況下,華為更應該注意公司的外界形象,及時消除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