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召丘處機(2 / 2)

“丘處機猶豫未決”……這幾個字讓寶音充滿了好奇和疑問。丘處機在猶豫什麼?如果是擔心年邁龍鍾而吃不消遠途跋涉,他完全可以不去,但他最終還是決定去了。看來他並不擔心路途遙遠的問題,而是另有隱情。

那麼究竟是什麼呢?丘處機是全真教的重要人物,作為一個布道者來說,全真教的發揚光大是他畢生的事業,是他生命的意義。而在那個看似永無寧日的戰亂年代,民不聊生,自顧不暇,由生至死都不相聞問。全真教仿佛是另一個世界的事物,為生存而焦慮和奔命的人們無法想起它。

隻有在昌盛繁榮的時代人們才會去注重精神上的追求,這一點丘處機是非常明白的。

寶音想,與當時那些避跡藏時而匿於山隅的道教徒相比,丘處機顯然是一個聰明且有野心的人。他權衡再三,還是決定鋌而走險,也許這位對自己非常感興趣的蒙古大汗能夠幫助自己實現理想。

但是,在宋、金兩國也召見的同時,他為何獨選擇去見在萬裏之外的蒙古大汗呢?寶音也思索了這個問題,他覺得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這也是丘處機猶豫未決的主要原因,“三國”的三個帝王來請他,無論去哪邊,他始終都是要去的,但選擇成吉思汗無疑是最為明智的選擇,理由有三個:

一、成吉思汗當時是名聞遐邇的人物,如果接受他的召見,自己自然也會名震四海,那麼這就有利於自己的道教事業,實現自己的理想;

二、成吉思汗邀請自己在先,宋、金兩國是聽說成吉思汗要召見他時,才下詔要召見的,這就可以斷定,成吉思汗是誠心想見他,而宋、金兩國卻別有居心,無非是不想成吉思汗從他這裏得到什麼好處;

三、全真教的發展和壯大離不開太平盛世,隻有在太平的年代人們才會去追求這些,否則一切都是空談。如果借這次機會能讓成吉思汗停止東征西伐,那就是最完美的願望了。如果真能如願,他自己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救世主,這個功德是無法估量的。

所以,丘處機不遠萬裏去冒險,就不難理解了。而丘處機對外可不會透露他內心這些極為隱秘的東西,因為這一去,以自己七十歲的高齡還能不能見到成吉思汗,或者見到了這位蒙古大汗會不會遭遇不測,會不會有去無回,這些都是他考慮過的問題,所以他才會告訴大家,他是為製止戰亂和殺戮,為天下和平的事業而去的。這就有兩個好處,一是萬一他半途而死,或者客死他鄉,那麼人們也會記住他是為什麼而去的,雖死猶榮;二是走之前先造成聲勢,如今人人都知道我是奉召而去的,如遇不測,或者有去無回,那麼成吉思汗將會失信於天下。

寶音覺得丘處機做得太妙了,更妙的是,他借成吉思汗成功地炒作了自己,使自己成為世界名人,全真教也得以發揚光大,他成功地實現了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