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常見中老年腫瘤(1 / 3)

3.5.1肺癌

肺癌大多起源於支氣管黏膜上皮,因此也稱支氣管肺癌。近50年來,全世界肺癌的發生率明顯增高,據統計,在發達國家及我國城市中,肺癌的發病率已居男性各種腫瘤的第一位。發病年齡大多在50~70歲,男女之比為3~5∶1。在20世紀50年代與70年代相比,肺癌發病率上升了1/3,原因是吸煙,工業汙染和老年人口的增加。

1.病因

大量資料表明,長期大量吸煙是肺癌的一個重要致病因素。每日吸煙20支,連續吸煙20年以上者,肺鱗癌和小細胞癌的發病率比不吸煙者高4~10倍。

長期接觸石棉、鉻、鎳、銅、錫、砷等放射物質的人患肺癌率高。城市居民比農村人口發生肺癌率高,可能與城市大氣汙染有關。

人體內在因素如免疫狀態,代謝活動,遺傳因素,肺部慢性炎症等都可能對肺癌的發生有影響。

2.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與腫瘤的部位、大小、是否壓迫、侵犯鄰近器官以及有無轉移等情況有著密切關係。早期肺癌特別是周圍型肺癌,往往沒有任何症狀,大多在胸部X線檢查時被發現。癌腫在較大的支氣管內長大,常引起刺激性咳嗽,易誤診為傷風感冒。當癌腫繼續長大影響引流、繼發肺部感染時,痰量增多,呈膿性痰。

肺癌常見的另一個症狀是血痰,常為痰中帶血點,血絲或持續性少量咯血,大量咯血較少見。腫瘤增大造成對大的支氣管堵塞,可出現胸悶、哮鳴、氣喘、發熱和胸痛等症狀。

晚期肺癌侵犯鄰近器官,組織或發生遠處轉移時,可出現以下征象:

(1)聲音嘶啞,是壓迫或侵犯喉返神經,引起聲帶麻痹所致。

(2)同側膈肌麻痹,是壓迫侵犯膈神經所致。

(3)壓迫上腔靜脈,引起麵、頸、上肢和上胸部靜脈怒張,皮下組織水腫,上肢靜脈壓升高。

(4)侵犯胸膜,引起胸腔積液,往往為大量血性液體,可致氣促、劇烈胸痛。

(5)侵入縱隔,壓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難。

(6)上葉頂部肺癌,可侵入縱隔,壓迫胸上口的器官或組織,如臂叢神經、鎖骨下動、靜脈、頸交感神經等,產生胸痛、肩痛,上肢靜脈怒張,上肢運動障礙,同側眼瞼下垂,瞳孔縮小,麵部無汗等症狀。

少數癌腫產生內分泌物質,臨床上呈現非轉移的全身症狀,如杵狀指,骨關節痛,重症肌無力,男性乳房增大,多發性肌肉神經痛等。

3.預防和治療

(1)戒煙,不接觸致癌物質和放射性物質,治理環境汙染。

(2)40歲以上成人應每年一次胸部X線檢查,做到早診斷早治療。

(3)綜合治療,近年來多主張手術+化療+免疫治療或放療+化療+免疫治療取得較好的效果。

3.5.2食管癌

食管癌是食管鱗狀上皮的惡性腫瘤,我國是世界上食管癌高發的地區,也是目前世界上食管癌死亡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年平均死亡率為14.59%/10萬。部分資料顯示,食管癌的死亡率僅次於肺癌、胃癌和肝癌列第4位。

食管癌的流行病學有6個特點:

(1)地區性分布如河南、河北、江蘇、山西、陝西、安徽、湖北、四川等省,其發病率、死亡率在各腫瘤中高居首位。

(2)管癌的發病男女之比為1.3~2.7∶1,高發區的男女比例稍有降低。

(3)發病率隨年齡增加80%的病人在50歲以後發病,在50~69歲年齡死亡率最高,占全部的60%。高發區的患病年比低發區提前10年。

(4)種族差異如新疆哈薩克族居民食管癌的死亡率比其他少數民族地區高2~3.1倍,比全國平均死亡率高2.3倍。

(5)貧窮地區發病率高地區貧窮、經濟條件差、飲食缺乏營養、食物黴變等。

(6)家庭史具有陽性家族史和家族集聚性,在高發區的一些家族同輩或幾輩之內的直係親屬中,見同樣的食管癌。

1.病因

食管癌的發生與該地區的生活條件,飲食習慣,存在強致癌物,缺乏一些抗癌因素及有遺傳易感性等有關。

(1)不良飲食行為如常食用含亞硝胺的食品和黴變食物。亞硝胺被公認為致癌物,包括亞硝酸鹽、二級或三級銨等,普遍存在於高發區的糧食和飲水中,且與當地食管癌和食管上皮重度增生患者患病率呈正相關。這些物質在胃內酸性環境下,特別是在維生素C攝入不足時,胺類和亞硝酸鹽易合成亞硝胺。國內已成功用甲苯亞硝胺、肌氨酸亞硝胺、二乙基亞硝胺素等誘發大鼠形成食管癌。各種黴變食物能產生致癌物質。鐮刀菌、白地黴菌、黃曲黴菌、黑曲黴菌等真菌不但能還原硝酸鹽為亞硝酸鹽,還能增加二級胺的含量,促進亞硝胺的合成。在食管原位癌旁增生上皮內可分離出白色念珠菌的純株,提示食管真菌病可能是食管癌的癌前病變之一。

不良的飲食習慣還應包括進食粗糙、飲食過燙、咀嚼檳榔或煙絲等,造成對食管黏膜的慢性理化刺激,可致局限性彌漫性上皮增生,形成食管癌的癌前期病變。

(2)營養不良和微量元素缺乏資料表明,食管癌的高發區都在貧困不發達地區,這些地方自然條件差,物產不豐富,水資源少,食品中缺乏蛋白質,脂肪,新鮮蔬菜和水果,攝入的維生素A,維生素B?和維生素C不足,食物和飲水中的鉬、銅、硼、鋅、鎂、鐵含量較低。這些都可能與食管癌的發生間接相關。(3)人格內向和強烈的精神刺激人格內向或強烈的精神刺激,使機體免疫係統遭到損害,為食管癌的發生、發展提供了條件。調查發現,喪偶、離婚、家庭經濟困難等負性生活事件的家庭和個人患食管癌的較多。

(4)遺傳因素在我國高發地區,有陽性家族史者達25%~50%,其中父係最高,母係之旁係最低,調查還發現,高發區居民遷至低發區後,食管癌發病率與死亡率仍保持較高水平。

2.臨床表現

(1)早期症狀

1)吞咽時胸骨後有燒灼感、針刺樣或牽拉樣痛,以咽下粗糙、過熱或有刺激性食物時為著。疼痛可被解痙藥物緩解,間歇反複發作。當癌浸及附近組織或有穿透時,可有劇烈持續性疼痛。疼痛部位常與病變位不一致。

2)吞咽食物或飲水時,有通過緩慢並滯留的感覺,有異物附在食管壁上的感覺或胸骨後緊縮感,食畢消失。症狀感覺部位與病變部位不一致。

3)輕度咽下哽噎感,時輕時重,可自行消失和複發,不影響進食,在情緒波動時發生或加重。

4)咽部幹燥不適,胸骨後悶脹,背痛和噯氣等。

(2)中晚期症狀

1)進行性吞咽困難為主要症狀隨著腫瘤破壞肌壁,堵塞管腔,病變食管失去彈性且形成不規則狹窄通道,咽下困難加重,由不能咽下固體食物到液體食物也咽不下。如癌周圍伴有炎症水腫,可加重咽下困難。

2)因食管梗阻的近段有擴張與食物滯留,可發生食物反流,多為黏液,混雜宿食,可呈血性或壞死脫落組織。

3)咽下疼痛係癌糜爛、潰瘍、浸潤並伴有食管炎所致,進食時尤以熱或酸性食物更明顯,疼痛可涉及頸、肩、前胸和後背等處。

4)其他症狀明顯的營養不良、消瘦與惡病質。可有鎖骨上淋巴結腫大,聲嘶,骨痛,黃疸等。

3.預防和治療

(1)預防

1)加強糧食保管、防黴去毒、吃新鮮蔬菜、水果、不吃黴變食物。

2)保持飲水衛生,降低水中亞硝胺含量,常服用維生素C,減少胃內亞硝胺形成。

3)經常服用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防止食管上皮增生、惡變。

4)對高危人群應定期實施食管脫落細胞學檢查,做到早查,早診,早治。

(2)治療目前對食管癌的治療仍主張手術切除,凡能手術切除者,原則上手術切除,不能手術采取放療和化療。晚期病人腫瘤腫大,廣泛粘連,進食困難者,可進行胃造瘺,解決不能進食導致營養不良問題。

3.5.3胃癌

胃癌是源於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其中腺癌占95%,也是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在所有惡性腫瘤中名列前茅。我國的胃癌發病率也較高,一般北方高於南方,沿海高於內地,西北地區的甘肅、青海、寧夏最高,其次為東北、內蒙古、華北、華東,而湖廣、雲貴川最低。全國的胃癌年死亡率為16/10萬,高發區可達60~100/10萬,低發區為5/10萬以下。發病年齡大多在中老年,男性多於女性,男女之比為2~3∶1。隨著社會經濟的好轉,發病率呈下降趨勢。

1.病因

(1)不良飲食行為大量的研究資料表明,飲食因素是最重要的外源性危險因素,包括高鹽、高澱粉、低脂肪、低動物蛋白及新鮮蔬菜水果的缺乏等。過鹹食物和營養缺乏相互作用,導致萎縮性胃炎和癌前病變。之後,外源性的亞硝基化合物和內源性的亞硝胺的作用導致癌的發生。

此外,暴飲暴食、燙食、快食、油炸、煎、烤食品以及吃過多的醃、熏、發酵食物也可增加胃癌的發生危險。

經常吃夜宵者易患胃癌,這是因為胃黏膜上皮細胞2~3天就更新再生1次,而這種過程多在夜間胃腸休息時進行。如夜間經常進餐,胃腸道不能很好的休息和修複,而夜宵可促使胃液分泌,對黏膜造成長時間刺激,導致胃黏膜糜爛,潰瘍而發生胃癌。

(2)生活方式吸煙、飲烈性酒增加患胃癌的相對危險性。

(3)社會經濟狀況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建國初期到現在,胃癌的發生率隨社會經濟好轉而降低,經濟發達的地區比欠發達地區的胃癌發病率低。

(4)精神心理因素調查發現,好生悶氣,吃飯時生氣及遭受精神創傷的人患胃癌的幾率增加。

(5)其他胃幽門螺旋杆菌,真菌感染以及其他理化因素,對產生胃癌的作用也受到重視。胃癌的遺傳因素,尤其是彌漫型胃癌的發生、遺傳起著重要作用。

2.臨床表現

早期多無症狀,也無體征,個別表現為消化不良的症狀。

進展期最先出現的症狀為上腹痛、胃納差、食無味、體重減輕。腹痛可表現為上腹飽脹不適,餐後明顯,疼痛可為持續隱痛,少數也可呈潰瘍樣規律性疼痛。進一步發展呈持續疼痛不緩解。上述症狀多見於小彎潰瘍型癌。賁門癌累及食管下端時可出現吞咽困難;胃竇癌引起幽門梗阻時可有惡心嘔吐;潰瘍型有出血時可出現黑便或嘔血。癌腫轉移至肺及胸膜時可有胸腔積液、咳嗽和呼吸困難,轉移至肝和腹部時可有腹水、腹脹,轉移至骨時可有骨痛、持續性的腰背痛表明腫瘤已穿透入胰腺。

中晚期可表現為消瘦、惡液質、上腹可捫及包塊及移動性濁音,捫及質硬不移動的淋巴結等。

3.預防和治療

(1)胃癌的預防應側重在飲食方麵進行預防,主要有以下幾個預防措施。

1)不吃發酵黴變食物,少吃醃臘、烤、炸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如菠菜,南瓜,茄子、刀豆、芹菜、番茄、香菜、大蒜、洋蔥等,可降低胃癌發病率。

2)管好飲用水,防止水汙染。

3)避免吃富含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的食物,提倡低鹽飲食。

4)加強營養,增加蛋白質類飲食,不暴飲暴食,不吃過熱,過粗食物,進食應有規律,不易過快。

5)應戒煙,少飲烈性酒,保持良好心情,不生悶氣。

(2)治療

早期發現,早期行手術治療晚期有廣泛轉移者,手術不能切除應用化療+中醫中藥治療。

3.5.4大腸癌

大腸癌包括結腸與直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近20幾年來,世界上多數國家大腸癌呈上升趨勢,可能是飲食結構變化,食物中缺乏纖維素有關。大腸癌的發病率世界不同地區差異很大,北美、大洋洲最高,歐洲居中,亞非地區最低。我國南方明顯高於北方,東南沿海、四川、重慶、湖北等高於其他區為高發區。近幾年,我國大腸癌的發生率上升明顯,大多在40~60歲為發病高峰。

1.病因

(1)不良飲食習慣一般認為高脂肪,低纖維素飲食是發病主要原因。高脂飲食可促進肝中膽固醇和膽酸進入腸腔增加,膽固醇和膽酸在結腸內通過細菌作用轉變為次級膽酸,而次級膽酸有致癌作用。食物中的纖維在結腸內具有吸收毒素,刺激結腸運動,使毒素在結腸內停留時間縮短,如食入不足,有毒物質有促發癌變危險。

(2)遺傳因素結腸癌具有家族遺傳性,如家族性結腸息肉綜合征與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癌。

(3)其他如大腸息肉(腺瘤性息肉),炎症性腸病等可誘發癌變。

2.臨床表現

(1)便血常以便血為主要表現,或有膿血便,裏急後重明顯,有時表現為頑固性便秘,大便形狀變細,是直腸管腔狹窄所致。也可表現為糊狀,或便秘、腹瀉交替,糞便無明顯黏液,膿血、癌腫多位於結腸上段,表麵糜爛,炎症導致腸功能紊亂所致。

(2)腹痛大腸癌常有糜爛、壞死與繼發感染,相應的腸段蠕動增加,腸管痙攣,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因癌腫大,引起腸梗阻,可有腹絞痛、腸脹氣、腸鳴音亢進等。晚期可有腰骶部持續性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