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組成地殼,可分為大陸型地殼和大洋型地殼兩種。地殼上各種岩石的分布是很有規律的,比如,大多數玄武岩分布在海洋底部,組成洋殼,花崗岩分布在陸地上,構成陸殼;而安山岩則往往出現在褶皺帶附近,構成島弧,超基性岩出現在深斷裂帶,呈帶狀分布。

地殼上存在著形形色色的岩石,有稀世之珍的各種寶石和玉石等等;也有能燃燒、會發光的各種岩石,有供人們遊覽賞玩的奇石、怪石;也有毫不引人注目的鋪路石、奠基石等等。麵對這些奇岩頑石,人們不禁發問:岩石從何而來?岩石是如何形成的?我國古代曾有“天星墜地能為石”之說,這是指的隕石;古人看到高山上含螺蚌殼的岩石就說:“此乃昔日之海濱也”,這是對沉積岩而言的。可是岩石的種類並不隻有這些,那麼,岩石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

我國古代研究岩石的學者有北宋的沈括和明代的徐霞客。早在11世紀,沈括就已經認識到華北平原原來是大海,經河流泥沙長期沉積變成了陸地,他所著的《夢溪筆談》被英國的科學史家李約瑟譽為“科學史的坐標”。徐霞客(1586—1641)27歲開始調查石灰岩溶洞,踏遍了南方各省,與長風為伍,雲霧為伴,洞穴為棲,絕糧不悔,重病不悲,獻身於探索大自然的奧秘。他43年如一日,所到之處,一山一石,一洞一穴,全記載下來,後來寫成名著《徐霞客遊記》。

幾百年以來,對於岩石的研究已經發展成為一門學科,這就是岩石學。它的任務主要是研究岩石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產狀、成因、分布情況,以及有關的礦產等等,岩石的學問是相當豐富的。

岩石是由礦物組成的。目前已經知道的礦物有3000多種,但常見的岩石中,隻含有10多種礦物,其中經常看到的有長石、石英、輝石、角閃石、橄欖石、雲母和方解石等。它們占岩石中所有礦物的90%以上。

絕大多數礦物都是晶體,它內部的原子或離子都按照一定秩序、有規律地排列起來,組成具有一定結構、一定形狀的固態物質,稱為結晶礦物。絕大多數岩石是由結晶礦物組成的。例如,我國旅遊勝地黃山、九華山上的花崗岩,都是由結晶礦物組成的。但是,自然界也有極少數的岩石是非結晶物質——玻璃質組成的,如具有隔熱隔音性能的珍珠岩。

在岩漿岩中,經常還可以看到一些饒有趣味的礦物組合關係。如在肉紅色的板狀鉀長石晶體中,鑲嵌著尖棱狀的煙灰色石英晶體,儼如古代的象形文字,岩石學家稱它為文象結構。

在海洋、湖泊和河流環境裏形成的岩石,往往包含有較多的水生生物的骨骼,形成生物結構。而沉積岩結構大都很像南方的花生糖和芝麻糖那樣,原來岩石風化破碎成的礦物碎屑及岩屑像花生粒和芝麻粒,膠結物就像糖一樣把它膠結起來,這就是膠結結構。

岩石中各種礦物的排列情況也是多種多樣的。火山爆發時,熔漿邊流動邊凝固,造成不同顏色的礦物、玻璃質和氣孔沿一定方向呈流狀排列,就像河裏放木排一樣,可以指示熔漿流動的方向,稱為流紋構造。海底火山爆發時,熔岩流在海水中形成枕頭狀,一塊一塊互相疊堆,稱為枕狀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