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海歸歸來(1 / 3)

圓滿的月亮,在一片稀稀朗朗的浮雲中間徘徊。皖西大地似乎在微微顫抖的薄明中沉寂。這時,在安徽六安通往霍邱南鄉白塔畈的鄉村小道上,急匆匆地走著一位年輕人:二十多歲年紀,高高挺挺的身架,體型偏瘦而顯得有幾分秀逸。淡黃色的紡綢短衫,在月下泛著白色的光;一雙厚底皮鞋在小道上迅速地移動著,激起一股股煙塵。年輕人手提牛皮箱,梳著二分頭,戴著一副細邊眼鏡,鏡片後眸光閃動。

這個年輕人,就是剛從海外歸來的蔣光慈,又名蔣儒恒,號北峰,小名巧子,出生在霍邱白塔畈。

鄉村小道兩旁的田野上,生長著正壯稈拔節的水稻。晚風輕拂,送來陣陣禾苗的芳香,令人神清氣爽。幾隻螢火蟲,隨人而移,在稻葉上翻飛,似乎是在喧鬧的蛙鳴聲中翩翩起舞。一處又一處黑魆魆的村莊,都在沉睡之中,偶爾傳來乘涼的人拍打蒲扇聲中的笑語和幾聲狗吠。

故鄉在召喚!蔣光慈不由得加快了腳步。

這是一條他自小就熟悉的道路,路邊住著他的許多親戚和族人。童年和少年時期,他就曾跟隨父親,急匆匆地奔波在這條小道上,為蔣氏宗族諸項事情出力,也曾無憂無慮地和夥伴、兄妹們肆意玩耍。他們在柳林裏用柳葉做柳笛、卷喇叭,用柳樹皮編炸鞭。下雨時,他們把大批柳樹條子編好支撐起來,連成一條“街”,他們在街下躲雨。有時,他們還在河底的石縫中摸魚、“敲魚”,捉出一條條肥嫩而又骨軟無刺的“沙鑽子”,在柳林地上挖個“灶”,把魚放在卷起的鐵皮上烤著吃。多有意思的童年時光啊!

突然,隨著一陣“叮叮當當……”令人驚懼的風鈴聲,傳來一長串蒼涼的吼叫:“小心啊,小心火燭噢……”

蔣光慈驚得抬起頭,發覺吼聲是從王家老樓傳來的。王家老樓位於白塔畈的東北邊,是個大莊園。莊主是大地主王子敬。他的兩個兒子王寶齋、王學齋分別在外麵的政界、軍界做官。

王家為了使這個大堡壘更加穩固,在莊園四周築有三米多高杉木聯結的圍寨,圍寨外麵挖有三米深、五米寬的水溝;隻有一個吊橋能出入。每天晚上,吊橋一抽,莊園內外就隔絕了。莊園四周築有四個碉堡,每個碉堡都有家丁輪流站崗。碉堡內裝有風鈴,稍有動靜,崗哨一拉風鈴,全莊園裏裏外外都能聽見;莊園裏的洋槍、土炮隨時可以向外射殺。

蔣光慈憎惡地向莊園的碉堡瞪了一眼。那搖曳著的燈光像是鬼火眼,囂張地俯視著白塔畈的天地。這次回來,他就是要在這碉堡林立的皖西,點上一把火,用這把火點燃這些枯朽,讓它們變成灰燼。想到這兒,他加快了步子,向西邊不遠的白塔畈街道走去。

山間小鎮白塔畈,地處大別山北麓,山清水秀,人煙稠集。所謂“畈”,指的是山區間的小平疇。因為這個集鎮東北角有座寺廟,寺中有一座白色的寶塔,於是寺廟和集鎮便都因此得了名。

蔣光慈由街道東邊的一條巷子,三步並作兩步地走到了街上。兩丈餘寬的街道路麵,由各種鵝卵石鋪就,中間布滿獨輪車的轍印,在月下依稀閃著光澤。兩旁的店麵,鬆木鋪排的門板,被紅色的油漆髹得淨亮。米行、商店、貨棧、飯館、茶室、藥房交相排列。在這夜晚,街麵上比較冷清,隻有幾堆乘涼的人,還在高談闊論。

蔣光慈走到街道中間,在一處西向的兩間名曰“蔣恒興”的門麵前站住,深情地瀏覽著門戶,然後輕輕推開門,走進了屋。

穿過頭進房屋,便是一個天井院子。院子中央,長著一棵碗口般粗細的棗樹。一家老少五六人,正坐在棗樹下納涼,隻聽一片蒲扇拍撲聲。最先發現蔣光慈的,是大嫂子張氏,“哎呀!巧子回來了!”她盯著不聲不響的蔣光慈,驚喜道。

眾人齊刷刷地站了起來,湧向蔣光慈。五十三歲幾近失明的母親陳氏,顫顫巍巍地循聲撲向小兒子,當摸到兒子的雙手時,情不自禁地號啕大哭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