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江南第一名魚——鬆江鱸魚(1 / 1)

鬆江鱸魚體長十餘厘米。前部平扁,後部近圓筒形,向後漸細。身體表麵沒有鱗,皮膚上有許多粒狀和細刺狀的皮質小凸起。

鬆江鱸魚在我國的淡水和淺海中分布很廣,以長江三角洲為主要分布區,特別以上海鬆江的鱸魚最為有名,所以稱為鬆江鱸魚。

鬆江鱸魚具有生殖洄遊習性,每年秋冬季節懷卵,從11月底開始自淡水水域降河入海,到翌年2月上旬結束,曆時兩個多月,然後於3月在淺海區域產卵,卵具黏性,可以成塊附著在蚌類空殼或礫石上。產卵後雌性即離去,由雄性護卵。五六月幼魚由近海溯河進入淡水水域生長、發育,秋冬時再從淡水流域重新返回大海。它白天大多潛伏在水底休息,夜晚才出來活動、覓食。捕食的時候性情較為凶猛,以小魚、蝦類等為食。

鬆江鱸魚與黃河鯉魚、鬆花江鮭魚、興凱湖白魚並稱為我國的四大名魚。

鬆江鱸魚肉質細白肥嫩,久煮不老,肉中無刺,味道極其鮮美,自古被譽為魚中珍品。清朝乾隆皇帝南巡,路過鬆江時吃了鱸魚羹,讚不絕口,將其譽為“江南第一名魚”。

遺憾的是,近年來,由於水利建設的發展,造成江湖隔絕,使鬆江鱸魚失去了生長、發育的場所,補充群體的幼魚資源不斷減少。而農藥、化肥的廣泛使用,造成環境汙染,已使鬆江鱸魚自然資源嚴重枯竭。鬆江鱸魚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值得欣慰的是,從20世紀70年代起,我國進行了人工繁殖鬆江鱸魚的研究,已經獲得成功,為搶救這一珍貴物種奠定了有力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