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黃帝陰符經(1 / 2)

不知不覺,皇甫玉已經在白雲觀住了一年,最讓皇甫玉感到欣喜的就是他終於突破到煉精化氣小成的境界了,這還要多虧了白雲觀中珍藏的陰符經——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

知之修煉,謂之聖人。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禽之製在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期其聖,我以不期其聖。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製之至靜之道,律曆所不能契。

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近乎象矣。

陰符經又稱為黃帝陰符經,據傳是黃帝所著,作為一部高度精煉的道教經書陰符經中涉及到大量的道家養生與氣功的要訣,可惜如此高度精煉的經書讓皇甫玉自己去領悟是很艱難的,幸好作為白雲觀鎮館之寶之一觀中道士對於陰符經的研究之深讓皇甫玉歎為觀止,更不用說還有代代相傳下來的各個前輩高人留下的注解和心得。

日日與白雲觀中的道人們討教陰符經的精義,特別是煉氣方麵的內容,往往一些見解能讓皇甫玉豁然開朗,皇甫玉再回頭看先祖留下的煉氣法時發現了自己有了許多新的理解,先祖的煉氣法是真正的化繁為簡,皇甫玉的境界每有提升都能獲得許多新的收獲,讓皇甫玉的心中更加的感歎先祖的才華橫溢。

“禽之製在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禽者,乃非離,是一之也,降伏自心。炁,一作氣,五氣之謂也。製,謂其關要也。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二五者,五氣下行,四時合之而成也。生、死互根,生萬物者,死萬物之所在也。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故製五氣以歸根,伏心畢矣。

恩害相生,莫泥之,無待者可了生死義。世之執、止而不知解脫者,乃以泥恩故。

這一日皇甫玉正在誦讀陰符經,雖然有釋義皇甫玉卻還不是很懂,雖然他背過的經文比天下所有道士都多,但是並不是說背下來就能理解,距離理解皇甫玉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秉承著不懂就問的好習慣,皇甫玉又去拜訪觀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