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兒子胤祉,是個書生學究。當時他聚集了社會上的一些名家,諸如陳夢雷,李鈸,還有我們熟悉的方苞等人,合力編書。這個傻哥哥以為可以因此討得皇帝得歡心,因此將皇位傳給他。事實證明康熙的確挺喜歡的,康熙晚年的時候經常去兒子們的園子裏遊玩,就是到他跟雍正的園子。而且去他的園子的次數遠遠多過於去雍正的園子的次數。可能在康熙的眼裏,這個兒子是孝順的,可以共享天倫之樂的吧。但是這個書生氣的胤祉絕對對儲位心存想法,因為他的門人曾經四處活動,聯絡黨羽。他似乎也請過方人,替他算命。這些事情康熙雖然看在眼裏,卻並沒有責怪,反而對他的門下說,如果胤祉不小心被牽連,你們要站出來為他辨白。可見他的孝道功夫做得很足,康熙甚是喜歡他。但是,康熙也不可能將皇位傳給他就是了。雍正即位後,以“胤祉與太子素親睦”為由,命“胤祉守護景陵”,發配到遵化為康熙守陵。胤祉心裏不高興,免不了私下發些牢騷。雍正知道後,幹脆將胤祉奪爵,幽禁於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胤祉死。
皇四子胤禛,就是後來的雍正帝。韜光養晦、城府深厚,生母德妃烏雅氏。整個奪嫡運動的勝利者。觀其在康熙朝的作為,基本上可以概括成為,兩麵派的作派,說白了就是哪邊都不得罪,極盡察言觀色之能,以誠孝示君父,將自己打扮成為富貴閑人的模樣,吃齋念佛,標榜自己對皇位沒有覬覦之心。暗地裏結交人才,培養門人,最終奪得大位。在位十三年,為中國曆史上最為勤政的皇帝。
康熙的五兒子胤祺,宜妃所生。就是那個康熙微服私訪裏的宜妃,傳說中這宜妃性子直爽,的確是很受康熙寵愛的一個妃子,但絕對不是專寵,康熙這個老小子老婆不要太多。胤祺早年帶兵,掌管某一個旗的兵力吧,他沒有參與九子奪嫡之中,康熙年間也是被封為親王。關於他的記載很少,但是我似乎看到過有人說他因為打仗的緣故,破了相,破了相的人自然不可能當皇帝了,所以沒有參與奪嫡就可以說得通了。雍正繼位後,還是不能容他,所以結局也不算很好,也是死在雍正年間的。
皇七子胤佑,關於他的記載也不多,也是一個沒有參加儲位競爭的人。康熙三十七年被封為貝勒,五十一年封為郡王。雍正八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