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曆朝曆代,住房問題都是老百姓十分關注的。而大南朝的城裏人有三種途徑解決住房問題,一是租房,二是買房,三是典房。
典房俗稱接房,即房主將多餘房屋“接”給房客,房客付接房金。金額高低不一,一般為房價的一半,個別有接近甚至超過房屋造價的,亦有低於一半,甚至象征性的。接房時,雙方議定典價、典期,由中人見證,簽訂契約。期滿後,房主將接房金歸還房客,即可贖回房屋。到期不贖,房客繼續使用。使用期間,房客無須交付租金,房主歸還接房金時也無須償付利息。典期內的大修通常由房主承擔,小修則由房客自理。
奇書《金瓶梅》中的武大郎後來住的就是典房,話說回來,武大郎其實也算是個小本生意人,辛辛苦苦,任勞任怨多年也就住得起典房,由此可見,古代能住上像似模似樣房子的人,那也絕對算得上是中產階級了。
張延的“豪宅”是自建的,而自建同樣需要不少“手續”,且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包括衙門裏報備,吏員實地丈量,繳費等等。不過有雷子廷的關照和新上任的楊五楊捕快幫襯,“手續”什麼的隻是分分鍾的事兒。張延不會管這些瑣事,他已全權交給了小五去代辦,而他則急吼吼的第一時間搬入了新家。
按照之前的設計,張延自個住的是一幢三層的小樓,小樓邊兒上則是兩層帶折角的大通鋪。不想在剛哥的威逼和拳頭下,大通鋪沒了,又連起了三幢二層小樓,隻是這些小樓蓋的比較胡差事,不僅低矮、平頂,用料和裝飾也極差,看得剛哥直恨得牙癢癢,拉過張延就是一頓胖揍,完了與冬梅也獨占了一座兩層小樓。
第一次入住豪宅,張延急吼吼的心態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前世住的也隻是鴿子籠,不過在享福的同時他並未忘了還在村子裏的奶奶和三燕,這不,自個一搬完,他便顛顛的回到了村子,好說歹說,且不由分說的要讓奶奶搬去縣城。
周奶奶起初不願意,她一輩子都住在村裏頭早已習慣,左右鄰裏處久了也舍不得,而最重要的其實是她剛養的幾頭小豬仔還沒長大,這要是現在就賣給別人多可惜。不過最後她還是架不住張延和三燕的勸說,因為按照張延的設想,三燕是要去天水雅集接手掌櫃的活兒,茶園那邊將交由郭叔全權代管。如此一來,村裏頭就隻剩下她一人了,人年紀一大就怕孤單,周奶奶最後一尋思,得!還是跟著兒孫走吧。
喬遷是件大事兒,張延在諸事安定之後,擇了一吉日,請所有朋友在新居大吃了一頓,至此,老張家算是在春穀縣紮下了根。
是夜,張延打了水來到奶奶和三燕所住的屋子,幫老人家擦臉,洗腳,完了還坐在床榻邊幫其打扇,談笑間,老人家是真真喜在心裏頭。
“你也忙一天了,快去歇著吧!”奶奶笑道。
“不忙,您啊,既然住到這邊兒了,就好好享享清福,要是實在閑不住,讓吳嬸陪你去村裏頭轉轉,跟你那些個老姐妹嘮嘮嗑,再去作坊裏瞅瞅,隻是一條,千萬別累著了!嗬嗬嗬……”張延笑應道。
“你還別說,我是真閑不住,你讓我天天待在家裏,那還不把我給悶死了!”奶奶說道。
“嗬嗬……我還能不了解您嘛,前兩天給你專門置辦了輛馬車,就是為了能讓你回村子方便!”張延笑道。
“哎呀,花那錢幹啥,你啊,就是不知道省著點。對了,我瞅這兒空地還多,我尋思著清出塊地,種點菜,咋樣?”奶奶問道。
“成!隨你折騰!你愛咋整咋整!”張延遇到奶奶也是醉了。
“還有老大,你之前不是說在村子裏建大宅子嗎?現在怎麼……”奶奶問道。
“奶奶您看啊,如今咱家的生意可都在縣城裏,要是把宅子建在村裏,來回跑多不方便?建好了不常住又浪費不是?不過您放心,我現在手裏頭有些銀子,回頭就在咱家那地兒蓋個比這裏小點的宅子,蓋大了實在沒必要,您看行不?”張延解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