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還想不起來,祝枝山就給他念了一通:好像蘇州城隍廟東大關帝廟內西廊下立著個提八十三斤鐵柄大關刀黑麵孔阿胡子周將軍鐵草鞋裏伸出五個腳趾頭說完,唐伯虎、祝枝山和在座的人,都笑得前俯後合。

元旦賦詩

古時,有的人善於鑽營取巧,其中的一個辦法是寫應酬詩,比如,寫詩祝某大人壽呀,寄懷某相公呀,和某名人詩呀……

其目的,或者為了拍馬,或者為了唬人。其實,那些“大人”還真未必能認得他呢!

明朝時,江蘇昆山人吳擴,字子充,也精於此道。有一年元旦(即當時的春節)賦詩一首,題目是《奉懷分宜相公》。

他把詩到處給人看,名為征求意見,實則是一種炫耀。

人們看了他的詩,知道分宜是當朝宰相嚴嵩,便諷刺吳擴:“大年初一,就懷念朝中第一官,恐怕寫到臘月三十,也未必能懷念到我們這些普通人吧!”

姓名隱語

明朝嘉靖初年,有個叫張王忽的人,因為寫了一篇文章受到皇上“賜名孚敬”的獎賞。有的人不服氣,說:這長弓……心勿一……佐王不正,除非撇了頭……夷三族,滅絕子孫,方泄萬民之怨。虧了這篇歪文字,苟就了功名。

不知這位張王忽怎麼得罪了人,遭人這樣的忌恨。且不去評誰是誰非,僅就這段話而言,是把“張王忽孚敬”四個字拆開而成的隱語,這也是漢字才能達到的語言效果。

姓名玩笑

古人常以對方的姓名當作開玩笑的材料。

明代有許國、申時行二人,都是嘉靖進士。明神宗時,一個當了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一個當了吏部尚書,又成為首輔(宰相)。

一天,許國約申時行到一個地方商量事情。一見麵,許國就開起玩笑:“此刻才是午時,(中午11時到1時),還沒到‘申時’(下午3時到5時),‘行’嗎?”

申時行一聽這是拿自己的姓名作文章,也即刻應道:“既然以身‘許國’,不得不這樣呀!”

幹支戲言

古代以幹支計年。幹為天幹,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為地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有人喜歡用天幹地支的諧音說笑話,明代王完虛就是其中的一個。

王完虛是萬曆甲辰(1604)進士,一開始當了山東鄒平縣令。有一天,他與鄰縣章丘縣令見麵。章丘縣令問他哪年生人,答道“乙亥(1575)。”又反問對方,答道:“也是乙亥。”原來兩人同歲。王完虛開玩笑地說:“我是鄒平一害(乙亥),老兄是章丘一害(乙亥)喲!”

頭場題

明萬曆丙午(1606年),浙江舉行鄉試。有個姓董的人,有錢有勢,花了大價錢事先買到了初場試題。結果,董某考中了。

朝廷派的主考官在考試期間,不知怎麼得罪了杭州知府,知府對他產生了忌恨。大概是自己有把柄在人家手裏,知府不敢告發考試舞弊的事,隻是告訴演戲的人,編點台詞諷刺一下主考官。

鄉試結束,照例由知府設宴演戲款待主考。這天,演《荊釵記》,演到“承局寄書”一折時,演員有下麵一段自編的道白:

李成:足下(你)何來?

承局:京城來。

李成:有新聞否?

承局:有貢方物點(進貢地方特產)。

李成:何物?

承局:一豬。

李成:豬何奇而貢之?

承局:絕大。

李成:(比)驢大乎?

承局:不止。

李成:(比)牛大乎?

承局:不止。

李成:(比)象大乎?

承局:不止。

李成:大無過此矣。

承局:大不可言。且無論其全體,隻豬頭豬腸豬蹄,你道易價幾何(值多少錢)?

李成:多少?

承局:隻頭腸蹄(頭場題)亦賣千金!

李成:何人買得起?

承局:一收古董(指姓董的)人家。

裝斯文

明朝時,雲南永昌府有個鐵匠,學文人的樣子,戴一頂東坡巾,看起來不倫不類。還有個屠戶,也附庸風雅,自己取了個號叫“一峰子”,竟然跟明朝的狀元羅倫(號一峰)的號相同。

一天,這兩位不知怎麼在大街上並肩走在一起了,有個好開玩笑的人對大家說:“吾讀書讀了這麼久,還不知道蘇學士(蘇東坡)能打鐵,羅狀元(羅倫)會殺豬呢!”

兩句千家詩

明朝崇禎年間,有個朱望子先生,在陸家教書。後來,入了清朝,他雖離開陸家,但還常有走動,每次去,陸家都要留他喝酒吃飯,逗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