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褐是成熟,紅褐
還有憔悴的玉米穗,
花粉是配偶的時光,當燕子編織
羽箭之舞
把玉米稈織入
飛翔的光柱。而我們多想聽到
風拚接的語句,聽到
田野裏的磨銼聲,當玉米葉子
像竹片一樣尖利。
而現在,我們,收割者
等待穗子變成紅褐色,在黃昏時
拉出長長的影子,在林煙中
編結幹枯的草頂。荷重的稈子
催送胚芽的枯萎——我們等待
紅褐色的希望。
(趙毅衡譯)
詩人小傳
索因卡,1934年生,尼日利亞英語詩人、劇作家、小說家和評論家。他“以其廣闊的文化視野和富有詩情畫意的遐想影響了當代戲劇”,成為198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是第一個獲得此榮譽的非洲作家。他曾就學於尼日利亞伊巴丹大學,並於1954年獲獎學金赴英國利茲大學攻讀文學,畢業後在英國皇家宮廷劇院擔任編審。1960年回國,創建了尼日利亞國家劇院,積極探索非洲傳統戲劇與西方現代戲劇相融合的方法,迎來了他戲劇創作的高峰期。索因卡在詩歌、戲劇和小說等方麵都卓有成就。
品茗賞詩
詩歌以玉米的季節性成長為序,用溫馨感人的筆觸表現了農人辛勤勞作、期盼收獲的心路曆程。“紅褐是成熟”,成熟則意味著收獲,詩中即展露這種“紅褐色的希望”。
詩人安排了極為頓挫的節奏,將詩句的內涵有效拉長。“花粉是配偶的時光,當燕子/編織/羽箭之舞/把玉米稈織入/飛翔的光柱。”
盛夏季節,玉米茁壯成長,田野裏的磨銼聲奏響人們對於收割的期盼。“而我們多想聽到/風拚接的語句,聽到/田野裏的磨銼聲,當玉米葉子/像竹片一樣尖利。”
收割者一切都已準備完畢,隻期待著那“紅褐色的希望”。“而現在,我們,收割者/等待穗子變成紅褐色,在黃昏時/拉出長長的影子,在林煙中/編結幹枯的草頂。荷重的稈子/催送胚芽的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