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
導言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1941)印度詩人、小說家、戲劇家、散文家、社會活動家。其父為著名哲學家和社會改革家,使其從小受到較好的熏陶。1878年留學英國倫敦大學,攻讀法律,致力於研究英國文學和西洋音樂,回國後從事文學活動。1901年投身教育改革,創辦兒童教育實驗學校,至1921年發展為亞洲文化交流的國際大學。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積極投入印度民族解放運動,與世界文化名人組織反戰和平團體。從1912年開始,泰戈爾曾12次出國訪問,足跡遍及五大洲。1924年曾來中國。
1913年因抒情詩集《吉檀迦利》英譯本的出版獲諾貝爾文學獎,泰戈爾成為亞洲第一個獲此殊榮的詩人。
泰戈爾的一生在詩歌、戲劇、小說、音樂、繪畫及哲學、政治、教育等方麵,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對印度的社會生活和文藝複興、民族獨立運動,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為人類和平進步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早期作品有詩集《暮歌》《晨歌》和劇本《修道士》《國王和王後》等。1903年起陸續發表長篇小說《小沙子》《沉船》《戈拉》,劇本《郵局》《紅夾竹桃》,詩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園丁集》《飛鳥集》和許多中、短篇小說。其所作歌曲《人民的意誌》,1950年被定為印度國歌。
1941年8月7日,泰戈爾因病在加爾各答去世。享年80歲。
泰戈爾傳
一、渴望飛翔的童年
1861年5月7日,泰戈爾誕生在印度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市一個地主兼商人的家庭裏,屬於婆羅門種姓。他的父親代溫德拉納特是哲學家和宗教改革家,具有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傾向,人稱“大仙”。
“大仙”夫婦當時已有13個子女,但仍不肯偃旗息鼓,又接連生下兩個孩子。第15個孩子不幸夭折,泰戈爾便成了14兄妹中最小的一個。
泰戈爾的父親酷愛旅行,常年出門在外,很少呆在家中。母親因生育過多損害了健康,還要操持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家庭,實在無力顧及這個最小的兒子,隻好交給大女兒蘇達米尼照看。姐姐十分疼愛這個小弟弟,常常對人講,我的羅賓(泰戈爾的愛稱)長得黑,不如大家那樣白淨,不過有朝一日,他要比大家格外光彩奪目。
泰戈爾家中有眾多的仆人,簡直可以組織一支小小的軍隊。他稍大些後,就完全交給仆人們去看管。仆人常常把家裏的孩子們禁閉在屋裏,叫他們老老實實呆著,甚至禁止他們遊戲。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沒有得到過多少父母之愛,主要是在“仆人統治”下度過的。
家仆中有的會唱民歌,有的會朗誦詩歌,還有的會講故事。他們給泰戈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個仆人叫夏瑪,一頭鬈頭,黝黑圓胖。此人最善於偷懶。為了讓秉性好動的泰戈爾安靜下來,他想出一個絕招,將泰戈爾關在房子裏,讓他坐在窗前,在他周圍用粉筆畫個圓圈,然後嚇唬他說,如果走出魔圈一步,將會大難臨頭。泰戈爾聽過史詩《羅摩衍那》的故事,知道女主人公悉多因走出魔圈所招致的災難,所以他在仆人走後,也始終不敢越出雷池一步,整天一動不動地坐在那裏。他凝望著窗外水池邊的一棵大榕樹,來尋找自己的樂趣,這是他度過寂寞時光的惟一夥伴。後來,泰戈爾在一首詩中寫道:數不盡的細樹根低垂著,
噢,古老的榕樹!
你如同沉思的大仙一般,
日日夜夜屹立著,
你可曾記得那個孩子,
他的想象與你的陰影戲鬧。
還有一個叫艾思瓦的仆人,此人比較貪吃。他負責給孩子們開飯。添飯時總是用威脅的口氣問:“還要嗎?”孩子們從他的聲調和眼神裏,就猜到了他的用意。所以,泰戈爾總是說:“不要了。”這樣,剩下的東西就歸他享用了。久而久之,使泰戈爾成了一個“食欲不旺的人”。
隨著泰戈爾一天天長大,就連這種“仆人統治”下的籠中鳥生活,也宣告結束了。家庭和學校教育的雙重負擔,開始壓在他稚嫩的肩上。起初,他跟家庭教師學習。不久,當他看到六哥和外甥坐著車子去上學時,他雖然不到入學的年齡,但也哭著要去上學。家庭教師打了他一記耳光,警告他說:“你現在哭著要進學校,將來恐怕你要哭著想離開學校呢!”家庭教師的預言,後來果然應驗了。
泰戈爾最早進的是“東方學校”。在那裏學了些什麼,沒有留下一點印象。但是教師懲罰學生的方法,倒是五花八門,令人難忘。凡是不能背誦功課的學生,就罰你站板凳,還要兩臂伸開,手心向上,托著一塊塊石板。從此,他對學校產生了厭惡情緒。
泰戈爾7歲時,轉入一所典型的英國式師範學校。有一位老師滿口髒話,引起泰戈爾的極大反感。此後,凡是他的提問,泰戈爾一律拒絕回答。他坐在教室的最後一排,終年沉默不語。在同學們的朗朗讀書聲中,他卻思考著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如何才能不用武器而戰勝敵人。”他想:如果訓練出一些狗、老虎和其他凶猛的動物,將它們排列在戰場上,就可以激勵戰士的鬥誌,克敵製勝。然而,在年終考試中,泰戈爾的成績卻高居全班之首。那位愛罵人的教師不服,向學校舉報說,主考教師有徇私舞弊行為。於是,校長親自對泰戈爾進行複試,結果仍然考了第一名。其實,泰戈爾在家庭教師那裏學習的功課,比在學校學習的課程要多得多,考試的內容,他早就掌握了。
泰戈爾在上學的同時,還要承受家庭教育的壓力。沉重的學習負擔,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正如他所寫的那樣:“我們像博物館裏無生命的模型一樣,呆若木雞地坐著,功課像打在花朵上的冰雹一樣落在我們身上。”功課排得滿滿的。每天黎明即起,跟一位獨眼拳師學習摔跤和拳術。接著,生物老師把一具人體骷髏掛在牆上,要求泰戈爾記住它各個部位的拉丁文名稱。若是記不住,晚上就掛在他臥室的牆上,風一吹骷髏就東搖西擺,咯咯作響,令他恐慌不安。7點鍾,幹瘦的數學教師準時趕到,手裏拿著石板,教他算術、幾何和代數。然後是文學課、自然科學課和梵文文法課。從上午10點到下午4點,他被送到學校學習。放學回來,體育教師已在等候,又得在雙杠上翻滾1小時。體育課剛下,美術教師又到了。晚飯後,在昏暗的油燈下,英文課又開始了。對精疲力竭的泰戈爾來說,好像每頁書上都灑滿了催眠劑,他念著念著就睡著了,睡著睡著又突然驚醒。“不念的時候比念的時候多。”直到下課,總算被釋放了。泰戈爾總是寄希望於家庭教師多請病假,可是他仔細觀察了一下,所有的教師都很健康,不存在請病假的可能性,不禁大失所望。尤其是徘個年輕的英文教師,他是醫學院的學生,從不缺課。一天晚上,上英文課的時間到了,天突然下起了傾盆大雨,巷子裏水深過膝,頓時變成了一條湍急的小河。泰戈爾想:老師肯定來不了啦。忽然間,他看見老師撐著那把熟悉的黑傘,趟著雨水,不屈不撓地進入了巷口。泰戈爾又得昏昏欲睡地讀英文了。
10歲那年,泰戈爾被送進英國人創辦的孟加拉中學,希望他在那裏學好英語。這裏的學生令他討厭,因為他們經常對他進行惡作劇式的騷擾。有的在手心裏寫上個大大的“驢”字,佯裝和他搭訕,便神不知鬼不覺地拍在他的背上。有的取笑他的光頭,把爛香蕉輕輕抹在他頭頂上。泰戈爾在班上既不好好聽課,也從不作任何練習。他回憶說:“我的練習本從頭到尾就如同寡婦的外衣一樣白。”帶班老師向學校反映他的情況,校長說,像他這樣的學生,本來就不是為念書而生的,他們來到這世界上,隻是為了按時繳納學費而已。那時,泰戈爾經常曠課,懼怕考試,功課常常考不及格。這些事成了家庭中的談笑資料。他在1935年4月13日給去英國留學的孫女南迪達的信中說,希望她大學入學考試不及格。如果她順利通過了考試,那麼她那曾考試不及格的祖父還有什麼臉麵見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