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一流的大師們(2 / 2)

“他演奏的音樂正如我所想的那樣。”

然後他們詢問她是什麼意思。

她說,“我常常被教導去傾聽和思考音樂,遠遠多於被教導如何演奏它。我總是認為大師級作曲家們的音樂雖然美妙而簡單,但很難將它彈出應有的音色。我也常常聽到別人說大師們的音樂枯燥、不優美,但那並不真的是人們的感受。對他們來說,要正確地演奏那些音樂很困難。另外他們不能理解這一點:藝術的真理總是簡單的,盡管那些人不這樣認為!藝術正如他們看待它那樣簡單真誠。這不好理解,但它是真正的原因。”

現在,如果我們思考一下這位有教養的女士說的話,我們會認為她的話很睿智。無論是什麼在阻礙我們運用手指,我們都要時刻牢記音樂本身的純粹。這將在某種意義上教導我們去虔誠地看待以前的大師們,他們為藝術增光添彩,好讓我們在今天能享受藝術。一位希臘智者[6]說過:

“賢明的古人在他們所著的書中遺留下來的寶貴的財產,我和我的朋友們共同研討探索,如果我們從書中發現什麼好的東西,我們就把它摘錄出來,如獲至寶,我們彼此的友誼也加深了。

曾經,有一位英國女士[7]這樣寫一位詩歌作家:“沒有哪個詩人能賦予這麼多詞這麼少的想法。”恰好與此相反,在很少的詞中表達許多高尚的想法的人才是一位真正的詩人。一位大師能用緊湊的語言敘述信息。

現在,在談話的最後,讓我們看看一位大師應該具備什麼:

I. 他是能簡單敘述美麗信息的人。

II. 他願意為自己的藝術奉獻和吃苦。

III. 他每一天都單純渴望能夠更好地了解自己內心。

IV. 他總是用盡可能少的音集中表達自己的信息,而他的音樂因此變得飽滿、充滿了意義。

關於大師們的意義,他們之中的某一位這樣寫道:“每當你翻開巴赫、莫紮特或貝多芬的音樂,它的意義以一千種不同的方式展現在你麵前。”這是因為在一首樂曲中集中了發自內心的眾多信息。

[注]

[1] 帕萊斯特裏那(Palestrina, 1525-1594),意大利複興時期作曲家,被廣泛認為是文藝複興時期最傑出的作曲家之一。他創作了大量作品,主要是聲樂作品,彌撒曲、牧歌等尤為著名,他最著名的作品《馬塞勒斯教宗彌撒》,曾被後人認為是為了勸說教會放棄對複調音樂的限製而作的。帕萊斯特裏納的創作對天主教教堂音樂的發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是文藝複興時期複調音樂的集大成者。(譯注)

[2] 喬瓦尼·帕奇尼(Giovanni Pacini, 1796-867),意大利作曲家、教師。作品有《薩福》(Saffo)等。(譯注)

[3]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同作曲家亨德爾和泰勒曼齊名。巴赫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創作使用了豐富的德國的音樂風格和嫻熟的複調技巧。他的音樂集成了巴洛克音樂風格的精華。並被尊稱為西方“現代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譯注)

[4] 布克斯特胡德(Busterhude Dietrich, 約1637-1707),丹麥管風琴家、作曲家。(譯注)

[5] 我並不打算引用通常給出的準確的話語。

[6] 蘇格拉底。這句引語出自色諾芬的《回憶蘇格拉底》第一卷,第六章。

[7] 瑪麗·拉塞爾·米特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