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一吹便低俯的草,其實是飽經風霜,通過無數次考驗的堅韌的草。人生何嚐不是如此。低頭彎腰,保護了自己,強硬隻能夭折得更快。現實生活中,人都會碰到不盡如人意的事情,需要暫時退卻,這時候,你必須麵對現實。要知道,敢於碰硬,不失為一種壯舉。可是,胳膊擰不過大腿。硬要拿著雞蛋去與石頭碰,隻能是無謂的犧牲。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另一種方法來迎接生活。這就是適時低頭。
富蘭克林年輕時曾去拜訪一位前輩。當他昂首闊步進門的時候,頭被門框狠狠地撞了一下,奇痛無比。出門迎接的前輩看著他這副樣子,笑笑說:“很痛吧!可是,這將是你今天來訪問的最大收獲。一個人要想平安無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須時時刻刻記住低頭,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這成為富蘭克林一生的生活準則之一。
年輕人最易犯的毛病就是心高氣盛,恃才傲物,總以為自己是鴻鵠,別人都是燕雀,眼光總是高高向上,根本不把周圍的一切放在眼裏。直到有一天,被眼前的門框撞了頭,才發現門框比自己想象的要矮得多。
要想進入一扇門,必須讓自己的頭比門框更矮;要想登上成功的頂峰,就必須低下頭彎起腰做好攀登的準備。
那些登上頂峰的人們,總是微微低著頭俯視腳下的人群,因為他們站在高處;而他們腳下成千上萬的人們,總是高高抬起頭向上仰望,因為他們站在低處。
曾有人問大學問家蘇格拉底:“據說你是天底下最有學問的人,那麼我想請教一個問題:請你告訴我,天與地之間的高度到底是多少?”
蘇格拉底微笑著答道:“三尺!”“胡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四五尺高,天與地之間的高度隻有三尺,那人還不把天給戳出許多窟窿?”蘇格拉底仍微笑說:“所以,凡是高度超過三尺的人,要能夠長久立足於天地之間,就要懂得低頭呀!”
民間有句非常貼切的諺語:“低頭是稻穗,昂頭是稗子。”越成熟,越飽滿的稻穗,頭垂得越低。隻有那些穗子裏空空如也的稗子,才會如此招搖,始終把頭抬得老高。
要想抬頭,必須懂得先要低頭。如果不懂得低頭,就會撞得頭破血流,甚至為此而失去性命。
《史記》中記載著這麼一個故事:
戰國時代的範雎本是魏國人,後來他到了秦國。他向秦昭王獻上遠交近攻的策略,深為昭王所賞識,於是升他為宰相。但是他所推薦的鄭安平與趙國作戰失敗,這件事使範雎意誌消沉。按秦國的法律,隻要被推薦的人出了紕漏,推薦人也要受到連坐的處分。但是秦昭王並沒有問罪範雎,這使得他心情更加沉重。
有一次,秦昭王歎氣道:“現在內無良相,外無勇將,秦國的前途實在令人焦慮呀!”
秦昭王的意思原為刺激範雎,要他振作起來再為國家效力。可是範雎心中另有所想,感到十分恐懼,因而誤會了秦王的意思。恰好這時有個叫蔡澤的辯士來拜訪他,對他說道:“四季的變化是周而複始的;春天完成了滋生萬物的任務後就讓位給夏;夏天結束養育萬物的責任後就讓位給秋;秋天完成成熟的任務後就讓位給冬;冬天把萬物收藏起來又讓位給春天……這便是四季的循環法則。如今你的地位,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日子一久,恐有不測,應該把它讓給別人,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範雎聽後,大受啟發,便立刻引退,並且推薦蔡澤繼任宰相。這不僅保全了自己的富貴,而且也表現出他大度無私的精神風貌。
後來,蔡澤就宰相位,為秦國的強大做出了重要貢獻。當他聽到有人責難他後,也毫不猶豫地舍棄了宰相的寶座而做了範雎第二。可見聰明的智者都不會一味地貪圖富貴安逸,在適當的時候,他們都會主動退出舞台,以保全自身。
在生活中曆練過的人,都能了解:謙虛與其說是軟弱,不如說是嚐遍人世辛酸之後一種必然的成熟。那些昂然高論、不以為然的人,對問題,乃至人生的認識有限,因而表現出來的,隻是一種無知的強勁,一種似強實弱的強。真正的智慧,屬於謙遜的人。
當今社會,變幻莫測,錯綜複雜。因此在漫長的人生跋涉中,不得不學會低頭。但學會低頭並不是妄自菲薄與自卑,學會低頭意味著謙虛、謹慎。
學會向生活低頭,學會融入生活,這是我們每一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在個性化、時尚化、特殊化泛濫的今天,或許很多人會對“向生活低頭”嗤之以鼻,以為是陳年舊物。其實,學會向生活低頭,就是學會了更好地融入周圍的生活圈中,更快地適應生活。深諳“外圓內方”的處世之道,能夠更好地同別人打交道,多為別人考慮,少為滿足自己的私欲而損害他人,也最容易贏得大家的歡迎。
在人生道路上,我們常常因光彩的事物而迷失了方向,以不屈不撓、百折不回的精神堅持到底,結果輸掉了自己。所以用平和的心態,學會低頭,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