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曆第一個月稱正月,是漢武帝最後確定的。正月韻第一天稱元旦,也叫元日、正旦、正朔、上日、正朝等。古人在元旦有許多活動,如放爆竹、掛桃符驅怪辟邪、飲屠蘇酒避瘟疫等,都是帶有良好願望的習俗,所以相沿不衰。
正月十五稱上元節。這天晚上叫元宵節,也叫“元夜”。相傳漢代帝王在每年正月十五,要築壇祭祀“太乙星官”,張燈燃燭,從黃昏直到天明。百姓都要到皇宮附近觀看,這是元宵夜遊觀燈的起源。唐宋以來,統治者在元宵節恣意遊樂,競事浮華,所以詩人有“九陌連燈影,千門共月華”的題詠。
二月初一是“中和節”,這是經過大臣李泌提議,由唐德宗李適定的。我國民間許多地方在這天有互贈刀、尺之類的禮物激勵長進和製“中和酒”祭神保佑豐收的習慣。
農曆三月初三是上巳節。據說原來這個節日是在三月上旬的巳日的。到了魏晉以後,就被固定在三月初三了。古人這一天邀請朋友聚集在環曲水流旁,把斟有酒的酒杯放在水麵上,任其漂流,酒杯停在誰前,誰就得喝酒,這叫“曲水流觴”。這天人們還有到河邊洗澡的習慣,為的是洗去汙濁,消災除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就是記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上巳節流觴吟詠的樂事的。
清明前一日古稱寒食節,傳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國的介之推被火燒死而設的。但這件事《左傳》《史記》都沒記載,《史記·晉世家》隻說介子推人綿上山中,晉文公遂環綿山而封之,以為介子推田,號曰“介山”。所以有無介子推燒死之事值得懷疑。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傳說是為了紀念我國最早的大詩人屈原自投汨羅江而設的。這天民間有吃粽子、帶香包、遊龍船的習俗。
農曆八月十五稱中秋節。這有許多說法。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製。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又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商、西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邊薄心厚的“太師餅”,這可能就是月餅的起源。後來人們就製成大小不同、色澤不同的月餅作為祭月的祭品,並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征。唐朝時,突厥經常擾邊,太宗李世民令大將李靖率部出征,戰功卓著,八月十五這天凱旋歸京。為了慶祝勝利,京城長安鳴炮奏樂,軍民狂歡通宵。當時有個在長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獻圓餅祝捷。唐太宗高興地接過裝潢精致的餅盒,取出彩色圓餅,指著懸掛天空的明月說:“應將圓餅邀蟾蜍(即月亮)。”隨後將月餅分給文武百官。從此,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便流傳下來了。按時令講,那是因為這天正是秋季的正中,故稱“中秋”。韋莊(送李秀才歸荊溪)詩:“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
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也叫“重九”。我國曆來有在這一天登高的習俗。這風俗來源於古代的一個傳說。這個傳說是:費長房曾對桓景說,在九月初九那天,你們全家都要做一個盛茱萸的口袋縛在臂上,登上高山,飲菊花酒,可以免災。後來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就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樣的名句。現在已經沒有人再在重陽節佩帶茱萸了,但佳節思親,我們的心情和當年的王維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