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人先貴淡泊(1 / 1)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這樣幾件事:

當古公亶父欲立少子季曆並其子昌為繼承人時,長子太伯、次子虞仲即奔荊蠻,文身斷發,以讓季曆,避免了西周前期在王位繼承問題上的一場紛爭。

吳太伯的後裔、吳王國第十九位國君壽夢有四子,長諸樊、次餘祭、三餘昧、四季劄。季劄最賢,壽夢欲立為太子,季劄堅讓,因此他隻好立諸樊當國行事。壽夢卒後治喪期滿,諸樊又要讓王位給季劄,季劄仍堅辭不受,吳人固請立季劄,季劄於是棄家而躬耕田畝。諸樊卒時傳位給弟餘祭,設想最終傳位給四弟季劄,以圓先王壽夢之意。餘祭卒傳位給弟餘昧,餘昧卒欲傳位給弟季劄,季劄堅讓並逃去,於是國人隻好立餘昧之子僚為王,以後公子光(諸樊之子)就唆使蓄士專諸刺僚而自立,是為吳王闔廬。季劄返國,哀死事生,順其自然,不使吳國發生動亂。

曹宣公卒後,國人欲立子臧為君,子臧離去以成全曹君,時人普遍反映,子臧可謂守節矣。

吳太伯、季劄、子臧以其高風亮節遠離權位,實屬難能可貴,載之史冊,可為人們的借鑒。但在人類曆史長河中,借鑒的人是有,可惜為數不多。君不見,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專製社會官場上,主要傾向是不擇手段的爭奪、瘋狂的爭奪。這有官場慣用的逢迎拍馬,有使人肉麻的諂媚巴結,有弄虛作假、取悅長官歡心的欺騙,有金錢打通關節,幹起買賣官位的勾當,更有甚者打擊陷害,鏟除阻礙自己仕途上的障礙。凡此等等,不一而足。

要感悟人生,認識人生,人隻有淡泊名利,才能有人格。一個人要擺脫功名利祿的困擾,必須清心寡欲,向人性最大的弱點私欲開刀。私欲是萬惡之淵藪,人類所以能幹出許多沒出息的事,主要是私欲作怪。如果誰設想下一道命令禁止私欲,那是理想主義,簡直是天方夜譚。但通過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否定自我,節製私欲,則是每個人永恒的課題。在人類社會中,不斷膨脹的私欲超過一定限度,便會必然地不可避免地走向違法犯罪。所謂一定限度,指的是你要發財,那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你要當官,那就堅持清正廉潔、勤政為民的為官之道。

在物欲橫流的商品經濟大潮中,謹防權力、金錢、美色的誘惑,是在新形勢下衡量一個人自身品德修養的嚴峻考驗。在賴昌星的紅樓裏,一百多個達官貴人中箭落馬的事實,就很值得我們警惕和深思!

隻要人們節製私欲,謹防誘惑,加強自身修養,就會逐步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