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悲喜兩重天(2 / 2)

鄂列部落此次可謂損失慘重,基本上是被打了個半殘,因為失去的數百名騎士是不可能得到軍司的補充的。

這還沒算完,還有幾百將士的遺骸在大宋那邊呢,怎麼著也要通過外交途徑要回來啊。宋政府在這方麵一直都是很寬容的,隻要對方說點好話,做出些口頭承諾,就讓人家把屍體拉走了,是不會趁火打劫要點賠償啥的,再說人家窮得叮當響,做夢都惦記住你家裏的好東西呢……

這裏有必要提一下宋夏和議,後人一提到北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都忍不住想到清政府,實際上這兩者根本不能相提並論,比如宋給夏的歲賜,銀帛茶總共二十萬五千錢;再如著名的宋遼澶淵之盟中,宋每年給遼國銀十萬兩,帛二十萬匹。

可能大家一聽這數字就忍不住罵賣國求榮之類的。在這裏有兩個數據,當時宋政府僅僅在陝西一路的軍費開支每年就高達二千萬兩,遇到戰事,軍費則達三千萬兩……歲幣和軍費比起來隻能算是毛毛雨,再對比一下清政府與小日本簽的一個《馬關條約》,賠償的白銀幾十年的財政收入都還不完。

宋政府可能也是算清了這個賬,破上麵子不要換來了暫時的平安,當然也養虎為患,最終為其所害,但此說又不恰當,因為不管是夏、還是相對強大的遼,最終都沒把宋怎麼樣,北宋是被突然從東北殺過來的女真給滅掉的。

從條約中也可以看出一點,如果遼夏真的把宋政府打敗了,是不可能隻要這一點賠償完事,人家再窮,這點小錢還是打發不了的。他們也不傻,打也沒有十足的把握,搞不好小命就丟了,再說打仗也是搶些錢……一個想安靜,一個想要錢,所以雙方一拍即合。

再從另一方麵來說,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對宋朝是十分仰慕的,而且還是全方位的豔羨,雖然在軍事上他們打的宋政府狼狽不堪,可在麵對大宋時的心理是十分自卑的。再提兩個小典故:

一是宋仁宗死的時候,當時的遼主哭的昏天黑地,不是裝的,真正的傷心啊,他還曾道,願來世生為宋人,足見其對中原文明的向往。

二是宋遼簽訂條約時,遼主曾提出情願少要點銀兩,希望趙大官家給些十三經之類的書籍。

趙大官家的回複很絕,錢一分不少你的,想要經書門都沒有,就你們那粗漢還看經書,尼瑪也不怕辱沒了經書這倆字。

草原民族對宋的向往在這裏絕對沒有誇張,蘇軾曾經出使遼國,他在其詩作中提到,當時的牧民們以有一本他的最新詩集而感到驕傲,隨處可見朗讀其詩者。在訪問的過程中,他也切切實實的享受到了明星般的待遇,所到之處可謂萬人空巷,絲毫不亞於今天的當紅明星。

扯的有點遠。下麵言歸正傳。

雖然近來宋夏邊境相對平靜,隻是一些小打小鬧,但梅穀堡一戰還是極大震動了宋夏當局。梅穀堡這三個字頓時成為雙方軍政兩界談話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

西夏統治者對宋朝先進的科技文化的崇拜已達近乎迷信地步。他們以為這是宋朝軍隊新裝備的一種威力強大的新式武器,在苦思對策的同時也嚴禁宋夏邊界的夏軍做出任何挑釁舉動。

讓唐君始料不及的是,從梅穀堡到熙寧寨,他的大名是無人不曉,他所發明的石雷,也引起了將士們的熱烈討論,居然不少人認為拿這東東往營外一埋,啥妖魔鬼怪來了都不用怕了。

秦鳳路的總管李將軍在聽取了信使對這種新式武器的描述後,也是極度震驚,為此他還專門派心腹秘密來到梅穀堡,想拿幾個樣品回去,李指揮直接讓他們去找唐君。

唐君很大方,直接送給了他們十顆,並一再叮囑他們一定要嚴禁相碰相撞和擠壓。他在嚴肅的講,發現這些人的表情似乎不以為然,心想就這破石頭,你就嚇我吧。

唐君怕出意外,抱著顆雷,領著幾人來到營外的小山溝,試驗給他們看。轟隆一聲巨響後,這幾個家夥差點沒嚇傻。回去的時候竟然沒人敢靠近石雷了,唐君拿手裏一顆又講解一番,來人才敢小心的接在手裏。

秦鳳路總管拿到樣品,看到爆炸的試驗後。對於強大的破壞力也是十分震驚,認為是城防的一件利器,但他感覺這東西威力是不小,但是埋在那兒等人家來踩,太被動,要是扔到敵群中讓他爆炸就好了。

總之,這件東西沒有引起宋高層的相應重視。唐君對此豪不在意,畢竟這東西本身缺陷也不少。

新人新作混出名堂不易,求收藏求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