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轅北轍
戰國時期,有一個北方人,要到南方的楚國去。他從太行山腳下動身,騎著馬兒朝北進發,一路上遇人便說:“我要到楚國去!”臉上還流露出一股興奮勁兒。
有些路人看到了,好心地勸說他:“到楚國去,應該要朝南走,你為什麼反而向北跑呢?”這個北方人回答說:“不要緊,我有一匹好馬,它可是我國有名的千裏良駒,你看它跑得多快啊!”“不管你的馬跑得怎樣快,朝北走,總是到不了楚國的!”路人說。“不要緊,我還帶有充足的旅費哩。”路人又說:“旅費多也不濟事,朝北走,無論如何是到不了楚國的。”“不要緊,我還有一個頂好的馬夫,他可是我國趕馬技術領域裏數一數二的高手,我有他幫我趕馬,還怕到不了楚國嗎?”那個北方人說道。可是他卻不知道,自己的馬愈好,所帶的路費愈多,馬夫趕馬的技術愈高,隻能是離楚國愈來愈遠。
讀故事,悟道理:
一個人做事,如果方向不對頭,那麼,條件越好,主觀努力越大,就隻有使他距離目標越來越遠。
熟能生巧
宋朝的時候有個人叫陳堯谘,他善於射箭,同時代人沒有誰能比得過他,他因此很自傲,自稱為小由基,把自己比作古代神箭手養由基。有一天,他在自己花園裏練箭時,有個賣油的老頭走過來,隻見那老頭放下油桶,站在籬笆牆外看熱鬧,陳堯谘見有人觀看更來勁了。他擺好靶子,搭箭上弦,叉開步拉滿弓,隻聽“嗖”的一聲,箭不偏不倚正好中的。陳堯谘心想:老頭,今天就叫你開開眼,看個夠。於是他一連射出十幾箭。隻有一兩箭未中,其餘全是正中靶心。陳堯谘控製不住自己內心的喜悅,他舉起弓跳躍著,在慶祝自己的勝利。他本以為賣油老頭兒看了一定拍手叫好,可是抬頭看時,隻見老頭捋著胡子點頭微笑罷了,沒表現出十分讚許的樣子。陳堯谘很納悶兒,走上前問賣油的老頭說:“你懂得射箭嗎?看你的表情,好像我的射箭技術還有什麼地方不精嗎?”賣油的老頭說:“我不懂得射箭技術,不過這也沒什麼了不起,隻不過手熟罷了,我看你的手法練得還不夠熟。”陳堯谘聽了這話之後非常生氣,說:“當今世上沒有誰的箭法可以跟我比,你怎麼敢輕視我的射技呢?”賣油老頭看見陳堯谘發怒,便解釋說:“我不會射箭,我隻會賣油。就拿我倒油的技巧來說明射箭的道理吧。”
老頭拿出一個油葫蘆放在地上,又取出一個帶孔的銅錢放在葫蘆嘴上,然後用勺舀起油往葫蘆裏倒。一勺一勺把葫蘆都灌滿了,油從銅錢眼裏通過,銅錢上卻沒沾上一滴油。
陳堯谘看了之後,拍手叫好。賣油老頭又笑笑說:“我覺得這沒什麼了不起,隻不過我一年四季練得手熟罷了,並不值得驕傲,這與古時莊子‘庖丁解牛’和‘輪扁斫輪’的道理沒什麼兩樣。”陳堯谘聽了賣油老頭的話,看了他倒油的技術,覺得非常慚愧。
讀故事,悟道理:
無論做什麼事情,時間一長就覺得很簡單,不能因有一點兒成績就沾沾自喜,這樣是會被人看不起的。
邯鄲學步
戰國時期,燕國壽陵地方的人,走路的樣子八字朝外,搖擺蹣跚,十分難看。
當地有一個年輕人,從小在這裏長大。在他小的時候還不覺得,後來等他長大了就覺得這裏的人走路的姿勢實在是太難看了,所以就想學習一下走路。後來,他聽說趙國邯鄲人走路的姿態相當優美,於是就跋山涉水前去學習,年輕人風塵仆仆地來到趙國首都邯鄲。
來到邯鄲,走在繁華的大街上,果然,這裏每個人走路的姿勢都十分優雅,走起路來,不緊不慢,神態大方,一抬手一投足,都顯示著高貴的風度。
年輕人自慚形穢,連忙跟著路上的行人模仿起來,人家邁左腳,他跟著邁左腳;人家邁右腳,他也跟著邁右腳。可是學了幾天,怎麼也學不會,而且越走越別扭。年輕人心想:一定是因為自己的惡習太深了,不徹底拋棄自己的老步法,肯定學不好新姿勢。
於是,這個年輕人從頭學起,每邁出一步都要仔細推敲下一步的動作,一擺手、一扭腰都要認真計算尺寸。
他學習得很刻苦,每天都廢寢忘食。來到邯鄲三個多月,每天都在不停地練習,雖然如此,卻始終沒能學會邯鄲人走路的姿勢,反而把自己原來的走路樣子也忘了個精光。當他要回燕國的時候,手足無措,不知道該先邁哪條腿,隻好在地上爬著回去。
讀故事,悟道理:
學習別人的長處,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如果一味模仿,不僅學不到別人的本領,反而會丟掉自己的長處。
子夏勝肥
春秋時期,子夏和曾子都是孔夫子的學生。有一天,兩個人在街上碰見。曾子上下打量著子夏,吃驚地問道:“老兄一向瘦骨伶仃,怎麼近來肥胖多了?”子夏得意地說:“我戰勝了,所以發胖了。”“這是什麼意思?”曾子疑惑不解地問。“過去,我在書房裏讀到堯舜禹湯的道德仁義,十分羨慕。可是當我走到街上看見世俗的富貴榮祿,心中也十分羨慕。兩種心思在我的胸中鬥個不停,未知勝負,所以我痛苦不堪,不思茶飯,人也瘦了。”曾子好奇地追問道:“那現在誰戰勝了呢?”
讀故事,悟道理:
在一個人的意誌中,最難的是克製自己、戰勝自己的各種私心雜念。人貴有自我修養,一個人能做到這點,才算是真正的強者。
秉燭而學
春秋時期,晉國原本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參與大國爭霸戰爭。
但是到了晉平公姬彪登上國君的寶座時,晉國的形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時國內的韓、趙、魏三大家族共同執掌晉國的朝政,大權旁落的晉平公名義上雖為一國之君,實際上形同虛設。盡管如此,他仍然不學無術,不思進取,對韓、趙、魏三大家族束手無策,不能重振朝綱,每天隻知吃喝玩樂,得過且過。
他在位的二十六年中,毫無建樹,使晉國的形勢越來越衰弱,麵臨著被韓、趙、魏三大家族瓜分的危險。晉平公到了老年,反思自己平庸的一生,忽然產生了一種要求學習的強烈欲望,但又感到來日不多,怕學不好,因而心情十分矛盾。
有一天,晉平公對晉國的樂師師曠說:“樂師,寡人的年紀已經七十歲了,很想學習,恐怕為時已晚了。”師曠說:“君侯,既知時間已經晚了,為什麼不點亮蠟燭呢?”晉平公想:我說時間晚了,是指年紀大了,而不是指時間到了夜晚,他卻讓我點亮蠟燭,這不是開玩笑嗎?晉平公想到這裏,就對師曠說:“樂師,寡人雖無太大作為,但怎麼說仍是你的國君,哪裏有做臣下的戲弄國君的呢?”師曠說:“臣雖雙目失明,但還不至於眼裏沒有君。臣的話自有臣的道理,怎麼敢戲弄國君呢?”晉平公說:“樂師,你說說有什麼道理?”師曠說:“我聽說過幾句話,不知君侯有興趣聽沒有?”晉平公說:“近日寡人心中苦悶,也無人跟寡人說真心話,近臣都是一些溜須拍馬的獻讒之輩,你能跟寡人說真心話,寡人當然有興趣聽了。有什麼話你就說吧!”
師曠說:“有幾句話是這樣說的:一個人在少年時期好學,就像初升的太陽一樣,光輝燦爛,前途無限;一個人在壯年時期好學,就像中午的太陽一樣,光輝正盛,大有前途;一個人在老年時期好學,好像蠟燭的光亮一樣,它的光亮雖然不如太陽的光輝,不也比在黑暗中走路更強嗎?”
晉平公拍手叫好說:“說得好啊!”
讀故事,悟道理:
人應該活到老學到老,我們不應該取笑那些勤奮好學的老年人,相反,我們應該鼓勵和支持他們的精神。
食魚無反
春秋時期,齊景公到已經滅亡了的紀國土地上遊覽。看到紀國的廢墟上,瓦礫遍地,野草叢生,狐兔出沒,烏鴉亂飛,一片破敗荒涼的景象,讓人目不忍睹。
齊景公坐車正要離開這裏,忽然有一個侍從舉著一隻金壺獻給齊景公,齊景公問:“這麼貴重的壺是從哪裏得到的?”侍從說:“從廢墟中撿到的,不敢據為己有,特意獻給君侯觀賞。”齊景公接過金壺,打開壺蓋,往裏邊一看,發現壺中有用朱砂寫的文字,這是兩句銘文:食魚無反,勿乘駑馬。齊景公看後稱讚說:“太好了!銘文中有這樣的話。‘食魚無反’,是討厭魚的腥味,就不把魚翻過來繼續吃;‘勿乘駑馬’,是討厭劣馬跑得不快不遠。”齊景公認為自己解釋得好,因而流露出得意的神色。這時,宰相晏嬰說:“大王差矣,臣以為不是這個意思。”齊景公見晏嬰反駁自己,心中很惱火,便問:“那你說是什麼意思?”晏嬰回答說:‘食魚無反’,是留著魚的下一麵不吃,為的是不要耗盡民力;‘勿乘駑馬’,是告誡君王不要把無德無才的大臣安置在自己身邊!”齊景公不相信晏嬰的解釋,於是反問道:“紀國既然有這麼好的銘文格言,為什麼紀國滅亡了呢?”
晏嬰回答說:“紀國的滅亡,是有原因的。我聽說過:賢德的君王治國有方,把施政綱領、措施寫成文字,懸掛在街巷的大門上,讓民眾遵守。可是紀國有好的治國銘文格言,卻把它寫在金壺裏,不讓民眾知道,國家怎麼能夠不滅亡呢?”
齊景公點頭稱讚說:“還是相國見解高明!”
讀故事,悟道理:
治國的主張如果不讓民眾都知道,即使再好也不能發揮實際效用。
嗟來之食
春秋時期,齊國有一年發生了大災荒,百姓沒有糧食吃,背井離鄉,到處逃亡,有餓死在他鄉的,有餓死在路上的。全國一片餓殍景象,情形十分淒慘。齊宣王想盡一切辦法救濟災民,但還是無濟於事,齊宣王隻能幹著急沒辦法,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國民逃荒到別的國家去。有個名叫黔敖的富人,派出去很多人大發慈悲在路邊擺些飯食,等待著饑餓的百姓來吃。有一個幾天也沒有吃飯的饑民,用衣袖遮著臉,用繩子綁著鞋子,餓得眼睛都睜不開的樣子,走上前來。黔敖看見了他,就左手端著飯碗,右手提著水壺,高聲吆喝他說:“嗟!來食。”意思是:“喂!來吃吧。”黔敖認為在這麼嚴重的荒年裏,糧米比黃金還值錢,自己能施舍些食物給饑民,已經是了不起的義舉了,所以說話的聲音大些,言語也不客氣。
那個人一聽,覺得黔敖很不禮貌,挫傷了自己的自尊心,就揚起眉毛,瞪起眼睛,看著黔敖,說:“我就是因為不受這種侮辱,不吃‘嗟來之食’,才餓到這種程度!”
黔敖也意識到自己的態度不對,向他道歉,但是他堅決不吃,不願意接受這種侮辱性的憐憫和施舍。最後,這個人終於餓死了。
讀故事,悟道理:
一個人的氣節往往比生命還重要,我們在給予別人幫助的時候更要尊重別人的人格。
諱疾忌醫
戰國時期,名醫扁鵲有一次去見蔡桓公。他在旁邊立了一會兒對蔡桓公說:“國君有病了,現在病還在皮膚裏,若不趕快醫治,病情恐怕將會加重!”蔡桓公聽了笑著說:“我沒有病。”待扁鵲走了以後,蔡桓公對身邊的近臣說:“這些醫生就喜歡醫治沒有病的人來誇耀自己的本領。”過了十天,扁鵲又去見蔡桓公,說:“國君現在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裏,如果不治,恐怕會更加嚴重。”蔡桓公還不理睬他。扁鵲走了以後,蔡桓公很不高興。再過了十天,扁鵲又去見蔡桓公,說:“大王,您的病現在已經轉到腸胃裏去了,再不從速醫治,就會更加嚴重了。到時候後果可是不堪設想。請國君三思!”蔡桓公仍舊不理睬他。又過了十天,扁鵲又去朝見蔡桓公,當他到了大殿上看到蔡桓公的臉色以後,什麼話也沒說,回身就走。蔡桓公覺得很奇怪,於是派使者去問扁鵲。
扁鵲對使者說:“病在皮膚裏,肌肉裏,腸胃裏,不論針灸還是服藥,都還可以醫治,病若是到了骨髓裏,那還有什麼辦法呢?現在國君的病已經深入骨髓,我也無法替他醫治了。”
五天以後,蔡桓公渾身疼痛,趕忙派人去請扁鵲,扁鵲已經逃到秦國去了。蔡桓公不久就駕崩了。
讀故事,悟道理:
一個人身上如果有了小的缺點錯誤不及時改正,那就會釀成不可救藥的大錯。
吳五百
從前,淮河上遊有個和尚到吳地來化緣。
有一天,和尚在街市上的一間酒店裏喝酒喝得酩酊大醉,然後他就擼起袖子,袒開衣服,站在路口對行人撒起野來。過往的行人非常害怕,見了他都紛紛躲開。
和尚毆打行人的事被吳地官府知道了,於是就派人將和尚抓了起來。吳地官府把和尚捆綁起來,戴上枷鎖,寫道公文交給差官吳五百,讓他把和尚押送回老家去。
古時,押送犯人是個苦差使。吳五百很不情願地接了這個苦差使,心中非常生氣,於是就把一腔怒氣都發泄到和尚身上。他責罵和尚說:“你這個禿和尚,因為你犯罪,我才被派了這千裏之外的苦差使,我非讓你知道知道我的厲害不可!”
一路上,天不亮吳五百就把和尚踢醒趕路。吳五百為了折磨和尚出氣,手裏拿個大板子,使勁地驅趕、毆打,讓和尚不得休息。就是在晚上睡覺時,也用繩子把和尚的腳給捆綁起來,和尚苦不堪言。
就這樣,他們一路前行。有一天,吳五百押解和尚來到奔牛埭這個地方,和尚不堪虐待,就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掏出腰間的錢,買來一壺好酒。
然後,他熱情地邀請吳五百說:“差官,走了一天,你也怪累的,何不過來我們倆喝幾杯呢,也好解解乏。”
看和尚請他喝酒,非常高興,不假思索湊過來端起酒杯就喝。他喝完一杯,和尚就給滿一杯。再喝完一杯,和尚再給滿一杯。吳五百就這樣一直喝到深夜,直喝得爛醉如泥。
和尚見吳五百醉倒,於是便開了自己身上的枷鎖給吳五百戴上,脫下自己身上犯人的衣服給吳五百穿上,又用大繩子把吳五百的腳捆綁上。然後,和尚穿上吳五百的衣服,找來了剃頭刀,剃光了吳五百的頭發,然後推倒牆壁逃跑了。
吳五百喝得爛醉如泥,到了第二天日落時,才醒來。他睜開眼睛一看,不見了和尚。他四周環顧一下,發現牆壁被推倒,驚訝地說:“呀!和尚跑了!”
他想起來去追,卻看見自己身上穿著犯人的衣服,戴著和尚的枷鎖。他想動一動,腳被綁著,他摸摸頭,頭發剃得光光的。他立即在客店中大叫起來,說:
“和尚還在這裏,隻是我不見了!”
讀故事,悟道理:
人們應該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因地位改變而失去自我。
愚公移山
古時候,在北山有位老漢,平時不太愛說話,很多時候都是明明知道的卻裝作不知道,村裏人都以為他傻,於是,大家都叫他愚公。
愚公年齡將近九十歲了,這天他在院裏散步,抬頭看到門前的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方圓有幾百裏,高萬丈,心裏就想:鄉親們每天要出去都得從山上走,這多費事,如果沒有山的話,幾個時辰就可以到縣城裏,進出就暢通無阻了,那多方便。
於是,他把全家人都召集過來,和他們把自己的想法說了一下,家人雖然覺得這想法如果要實現起來是非常困難的,但由於愚公的想法是利人利己的,大家就都表示讚同,說幹就幹。這時愚公的老伴提出疑問,說:“憑你們這些人的力量,我看連座土堆都平不了,何況這兩座大山呢?再說,挖下的土石往哪裏放呢?”大家研究了以後決定:“把它放到渤海邊上去,土再多也沒問題。”
當天,全家人就開始行動。鄰居寡婦的兒子才七八歲,也過來幫忙。他們有的挖土,有的鑿石,還把鑿下來的石塊和挖出的土用筐子等工具運到渤海邊上。他們整天忙碌在工地上,一年四季很少回家。
村子裏有一個自以為聰明的老人,人們都叫他智叟。有一天,智叟看到愚公的舉動覺得很好笑,便對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你已經快九十歲了,就算你能活一百歲,那還有幾年?你認為幾年之內把這兩座大山移走,這可能嗎?真是異想天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