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澤激動地說:“本田兄,祝賀你取得成功!”心頭一熱,眼淚順著臉龐流了下來。他深深地明白“夢”型發動機汽化器的研製成功,意味著公司的產品銷路將大大打開,它可以拯救整個公司,對緩解當前所處的困境無疑起到很大的作用。
正如藤澤所料,宗一郎這項研究成果再一次拯救了本田技研。
懼怕失敗就會永遠失敗,隻有想方設法克服困難才能渡過難關。
有位老人名叫侯越峰。他同小兒子攜手戰勝困難,突破了層層阻力,取得事業的成功。他的小兒子小侯在一家塑料廠工作,小侯很喜歡研究問題,常常搞些小改革,那家塑料廠的領導頗為賞識他。然而好景不長,1982年這家小廠破產了,小侯的前途一片渺茫。
就在小侯一籌莫展的時候,開明的侯越峰鼓勵小兒子轉換思路,想想其他辦法。兒子在父親的鼓勵下擦幹了眼淚,他日夜泡在實驗室裏,工作得十分投入。功夫不負有心人,小侯終於取得了重大突破:試製出了一種以碳酸鈣為主要原料的聚烯烴填充劑(pvc樹脂取代劑),把它加進塑料或代替碳墨加入到橡膠中,摻入比例可以高達10%—30%,對塑料和橡膠的性能無任何改變。
碳酸鈣主要來源於石灰石。實驗表明:這些石頭完全可以代替塑料。
侯越峰有不同尋常的眼光,他堅決支持兒子的工作,直覺告訴他這個產品隻要開發得好,市場前景不可估量。他拿出家中僅有的30000元錢,讓兒子到各地去完成pvc樹脂取代劑的各項指標測試。這時,無錫一家工廠得知此消息後,立即發來了求購電報,並稱如果使用效果良好,會考慮長期訂貨。
1985年,他們辦成了自己的企業。小侯當上了總經理,通過廣泛的廣告宣傳,企業產品迅速占領了市場。當時小侯的公司隻在華北有些名氣,而在擁有眾多塑料廠的南方,產品知名度很低。他組織力量到南京、上海、杭州、寧波等地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憑著膽識和遠見,他同前方銷售人員一起努力,逐漸把產品打進市場,他們持之以恒的奮鬥得到了回報。訂單如雪片般飛來,產品贏利60萬元。市場的擴大,僅僅依靠他一家生產塑料填充料是遠遠不夠的,何況運輸成本也在增加。他一口氣在廈門、杭州、南京、北京等地辦起了10多家分公司,這不但降低了運輸費用,還擴大了公司影響,頓時聲名遠播。更多的客戶了解了他們的公司,很多地方甚至邀請小侯去辦廠,並且許以優厚的合作條件。借此機會他把手中的這個王牌科技成果擴散到各個工廠。到現在,全國已有60多家分廠,年產量超過1500噸。有幾千家塑料廠在用他的產品。涼鞋、人造革、硬管、板材、塑料門窗、牆紙……在這些寶貴的原材料中都可以加進廉價的“石頭”!
這是一場革命,一場工業原料的革命。
侯越峰的眼睛又掃向海外市場。許多外商反應特別強烈,紛紛訂貨。台灣第一巨富“塑料大王”王永慶一天發來4封訂貨電報。侯越峰公司的賬上收入額直線上升。
更讓人激動的還在後麵。1988年5月,他收到英國一家公司發來的電報。電報稱:貴公司掌握的塑料填充劑技術是“東方奇跡”,敝公司十分欽佩。現願以125萬美元購買此項技術在英國的使用專利……
當時,侯越峰捏著電文的手不由地顫抖起來,激動萬分。賣專利,一下可得125萬美元。隻要有10多個國家的商人出這樣的價格購買這項專利在本國的使用權,他就可以坐收一兩千萬美元了。老侯有更長遠的眼光,這個產品最終隻能賺到上億元嗎?按最低估價,也能產生幾十億人民幣的效益!專利權一旦賣給他們,那麼海外市場就將被外商壟斷。他們每生產一噸取代劑再深加工,就可得110美元以上的純利潤,如生產一萬噸就可獲利110萬美元,這樣,他們所花的125萬美元專利費不就賺回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