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有著堅強不屈的性格,小狼和主人雖然感情深厚,可是長大了的小狼本性使然,堅決地要回到大自然中去,起初主人忽略了這一點,可是小狼用它的不斷掙脫,甚至不惜用生命去掙脫,讓主人真正地懂得了一隻草原狼的性情。最終小狼尊嚴地死去了,靈魂得到了自由。
默多克是一個令人不可思議的企業家,在別人眼裏,他冷酷無情而又爭強好勝。他曾經與權力機構抗衡,盡管當時他處於劣勢。他長於經營、善於理財,並不斷地進取,更重要的是他知道普通人想要什麼,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締造了他的傳媒帝國。
1973年,默多克打算在美國開辟出一片新天地。可是,當他來到美國的時候,才發現現實的美國與他想象的美國相距甚遠,經濟一片蕭條,生產成本暴漲,工人罷工不斷……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報社不得不關閉。在默多克準備大顯身手時,幾乎已經沒有什麼報紙在贏利了。
形勢雖然不容樂觀,但默多克有他自己的見解:買現成的報社,對現成的報社進行整頓,利用這家報社的知名度,擴大銷售量,從而賺取利潤,他認為這是快捷而有效的辦法。經過多方收集信息,默多克得知一家報紙陷入了財政危機。興奮不已的他立即付了2000萬美元買下該報社。但事與願違,新買的報社雖然賣出了很多報紙,卻沒有賺到多少錢,這是出乎默多克預料的。在他看來,他的澳洲和英國報紙都是從發行量上取得利潤的,美國自然也不例外。此時他沒有意識到美國報紙的收入主要依靠刊登有償廣告。
爭強好勝的默多克不甘心退出美國市場,於是他花費了1200萬美元自己創辦了一份報紙——《國民之星》。一年過去了,《國民之星》報發行量不到100萬份,而且前景黯淡,並沒有吸引多少美國讀者。
這個時候,默多克的財政顧問建議他盡快脫手。但默多克依然堅持,他認為還會有希望。他開始了改革,於是他把“國民”二字從報頭取下,隻剩下一個“星”字,同時增加一個“占星術與谘詢”專欄,盡管如此還是未能吸引美國讀者的注意。不甘失敗的默多克把他的一名記者伊恩從澳大利亞調來,讓他把《星》由黑白報紙改成彩色雜誌。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年後,《星》的發行量穩步上升,廣告收益源源不斷流入默多克的手中。更重要的是,默多克通過《星》雜誌,認識了尼克鬆總統班子裏的許多有權勢的人物,還認識了許多銀行家、律師、房地產開發商、企業家、報人等社會各界要人,這為他以後在美國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74年,默多克認識了經營《紐約郵報》幾十年的多莉·施奇夫夫人。當時,默多克希望購買該報,但是,多莉·施奇夫無意賣出該報。直到1976年,《紐約郵報》銷量近50萬份,一年虧損5000萬美元。這時多莉·施奇夫決定將報紙賣給默多克。1976年底,買賣終於成交。經營曆史悠久又頗具影響力的《紐約郵報》成為默多克打入美國報業市場關鍵的一步。同年底,默多克又買下《紐約雜誌》和另一家地區報《鄉村之聲》,美國輿論立刻嘩然。《紐約雜誌》在他一手包辦之下,大加改組,削減開支,聘用新人,後來順利走上贏利之路。他把《紐約郵報》當作他在美國的旗艦,全力以赴,事必躬親。在寫作上,他讓編輯用醒目的標題來吸引讀者。1978年,紐約報業大罷工。為了讓《紐約郵報》早日順利發行報紙,默多克竟將《紐約時報》、《紐約新聞》的老板甩在一邊,單獨與工會達成複工協議。他的這一行為,引起兩家報紙的嫉恨。《紐約新聞》廣告部組織了一個“埋葬默多克”活動,從各方麵抵製《紐約郵報》。
20世紀80年代,默多克開始意識到,他的發展前途在美國。澳洲市場相對較小,雖然他的悉尼《鏡報》、安適航空公司盈利不菲,但他想進入電視台卻多方受阻。英國《太陽報》雖然贏利頗豐,但他認為英國市場潛力不夠大。正因為他不滿於已有的成就,所以又先後在美國買下《波士頓先驅報》和《芝加哥太陽報》。
1982年11月,默多克又買進了《先驅美國人報》,美國的報社有個不良的傳統,就是記者和編輯自認為高人一等,用充滿優越感的語氣來教訓讀者、評論事物。默多克買下後,實行了大改革,從此改變了美國報紙以往的諸多陋習。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默多克已經成為了美國報界的風雲人物。
當默多克在報紙業的擴張已經達到頂峰的時候,他又盯上了電影、電視、廣播。
美國法律規定一個人不能在同一座城市既擁有電視台又擁有報紙。為了順利進軍美國電視市場,組建第四大電視網,默多克毅然放棄了一部分報業資產,賣掉了《鄉村之聲》和芝加哥的《太陽時報》,甚至也放棄了他一度很癡迷的旗艦《紐約郵報》。默多克不僅在資產上“大動幹戈”,為了更便於在美國收購電視台,他還帶著妻子和3個孩子加入了美國國籍。